主流媒体应对融媒体时代挑战:新技术+好内容

2019-10-30 来源: 作者:陈霞昌

  见习记者 陈霞昌

  

  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主流媒体如何应用前沿的技术生产优质的内容,传播主流价值观?在“2019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嘉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主任温红彦认为,全媒体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报道是各大媒体深度融合成果的一次生动展示,也是向融合质变迈进的一个新起点。当下,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赋予了媒体新的时代内涵和发展空间。

  温红彦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构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一是改革应变,下大力气研究既实现个性化推荐,又体现主流价值判断的“主流算法”。面向未来,把技术创新与应用作为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快推动技术由“支撑性保障”向“引领性保障”转变。

  二是要创新求变。信息生产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不断推进,持续生产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精品佳作,孵化好品牌。

  三是要价值不变。不管技术如何演变,媒体形态如何变化,主流媒体都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陈凯星认为,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但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提升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他向现场观众展示了新华社旗下世界首个智能化编辑部。该编辑部核心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生产全环节、全流程进行系统化再造,包括新闻素材的采集环节、加工环节、审核环节以及分发环节,都植入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陆先高则认为,应该强化用户需求意识和用户服务导向,聚焦特定的服务领域、服务对象,增强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媒体。光明日报的全部探索,都围绕着知识界的核心需求展开,集中全力打造新媒体格局下有效服务广大知识界的新型平台,目标是凝聚光明全媒体在整个学术领域的优势资源、生产能力、平台载体、分发渠道等,通过自主开发与广泛合作相结合,推出丰富立体的产品与服务,打造一个为中国学术界、学术管理界、学术成果使用界所用的新型学术服务系统,并持续提供基于此系统的强大的生产服务能力。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曲莹璞从外宣媒体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媒体融合既是一场由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体转型,更是一个事关所有媒体未来发展的时代命题。当前国家面临着新的国际舆论环境,如何改变国际舆论攻守态势,需要媒体加快运用信息科技革命成果,大胆运用5G、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型传播技术,破除传统体制桎梏,实现媒体深度融合,推动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闻社社长章新新同样从对外传播的角度阐述如何应对媒体融合大趋势。他认为,外宣媒体应该紧跟世界信息科技潮流,把握国际传播特点和趋势,谋划和推进融合发展,同时把融合发展的创新成果用于国际传播。

  经济日报社新媒体传播部主任陈发宝用了4组关键词:“使命和任务”、“竞争和合作”、“内容为王”、“创新与应用”来描述媒体融合的原则。他认为,主流媒体必须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是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主流媒体必须以更大的视野、更高的格局,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来考虑未来的融合之路。跨媒体、跨行业、跨领域的“跨界融合”、全方位合作,是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经济日报在加强新媒体平台阵地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在内容创新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把传统的内容优势转化为融合发展中新的核心竞争力。

本版导读

2019-10-30

聚焦2019媒体融合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