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免疫力”才是应对冲击的核心法宝

2020-04-01 来源: 作者:韩忠楠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疫情对汽车产业的冲击体现在诸多层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影响尤其引人关注。

  2019年,由于补贴的大幅退坡,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自年中起出现同比下滑。而疫情的突袭,似乎让这一细分市场再度承压。近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证券时报》独家专访时,就新能源汽车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他看来,疫情对于汽车消费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无论是企业还是整个行业,都需要及早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这样才能坦然地应对突发的冲击。

  对中低端车市场影响

  更为显著

  “近期各个企业披露的销售数据都比较糟糕,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王秉刚告诉记者,最为直接的原因便是疫情的突袭,导致消费者出行活动的减少。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消费者进行线下体验才能完成购买的,尽管目前已有部分车企和经销商开启了线上直播卖车,但实际成效比较有限。

  王秉刚认为,疫情的冲击,不仅体现在短期的一两个季度内,对全年的产销量也是有重大影响的,甚至产量数据会低于去年同期。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家主流车企公布的2月销量数据,同比下滑幅度均在80%左右。新能源汽车方面,长期占据销量榜首的几家新能源车企,2月份的销量不足3000辆,产量甚至仅为几百辆。

  此外,汽车销量的骤减与整个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近几年汽车销量有所回落,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变缓,反映到汽车市场层面,就是中低端车型、小型车的销量下滑幅度在加大。”王秉刚告诉记者,即便是在疫情的影响下,高端车的销量仍然是相对稳定的。

  苦练内功

  才是应对震荡的良策

  “疫情除了对汽车行业的销量产生冲击,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也比较大,尤其是会加速行业内的优胜劣汰。那些平常经营状况就比较堪忧、利润较低的企业,是经不起折腾的。”王秉刚认为,这种淘汰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完全负面的,也会促进一些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抓住机遇,抢占市场。

  “总的来说,两极分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王秉刚认为,优胜劣汰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但同时他也表达了一定的担忧。“在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合资和外资企业相对强势,自主品牌实力尚且薄弱。尤其是此前部分自主品牌是靠低成本生存的,销售遇冷,对这部分企业的冲击是很大的。”王秉刚认为,这种挑战不仅指向了自主品牌,对新造车企业也是一样的。在他看来,新造车企业经过几年的市场锤炼,已经能深刻认识到造车的不易,前途也并不似此前勾勒的那般光明。尤其是特斯拉等外资品牌的进入,更是带来了巨大冲击。

  王秉刚认为,在多重困境叠加的情况下,无论是传统汽车企业还是新造车势力,要想抵御疫情带来的冲击,首先要做的就是稳住经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则是要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我认为,企业要想站得住,一要在研发上有所投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二是要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服务品质,绝不能因为短期的疫情影响,在品质层面打折扣。”王秉刚说。

  政策支持思路

  可适度拓宽

  针对汽车产业目前遇到的困境,产业界已不断呼吁政府部门予以支持,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方面,更是寄予了诸多期许,希望2020年的补贴可以暂不退坡。对此,王秉刚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他看来,此前政府对于产业界的补贴,多是补给制造端,整车厂获得补贴后可用于购买电池等原材料,其实间接上是补贴了整个行业。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日益增多,国家补贴的总体规模也会越来越大,这对于财政的压力是很大的。”王秉刚认为,在疫情特殊时期,国家财政要支持各个领域,如果汽车行业继续要求国家在新能源汽车补贴上完全不做调整,是很难实现的。为此,王秉刚建议,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府部门可以考虑换一种思路,从拉动消费的角度进行。比如针对一些限购城市进行适度松绑,尤其是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放开幅度可以更大一些。这对于产业渡过暂时的难关,刺激消费的复苏,是有巨大作用的。同时,针对使用端,政府部门也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和便利政策,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尤其是在充电基础设施、停车、路权等方面,给予消费者以实质的便利,是对产业最大的支持。

本版导读

2020-04-01

眺望疫后汽车产业的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