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版本的炒股技巧

2021-06-18 来源: 作者:木木

  【缘木求鱼】

  别管手段多纯熟、多高妙,“局”做得有多完美,终究是造假骗人,终有被抓住的那一天。

  木木

  

  必须承认,炒股还是有技巧的。当然,掌握了一定的投资技巧,甚至背下整本技术“秘笈”,也不一定能赚到钱。原来市场中对此是有定论的,即“技术派”很少能在市场中赚到大钱,即使有人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但运气不好赶上市场情势突变,撤退不及时,往往也落个鸡飞蛋打的结局,如果不幸还加了杠杆,往往崩得就更快。而且现有的炒股技术指标,多有缺陷,遇到极端市况往往还失灵。因此,凭借技术炒股赚钱,实在很辛苦。

  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这就有点儿左右为难:靠技术赚钱不保险,不靠技术赚钱又很难有耐心,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耐心一回,捧着的“宝贝”没准儿还会变“响雷”,格外倒霉的,股票甚至连“牌儿”也保不住。不过,这倒恰恰暗合了所谓的“二八定律”。

  既然正经的技术之路走不通或者走起来太艰难,就有聪明人抄近道儿。比如,跟上市公司串通好,大家提前埋伏进去之后,公司发利好,一个不行发两个,两个不行发一串,直至股价飙上天,作弊者赚得盆满钵满。这当然是不讲“武德”、违法违规之举。不过,利益巨大,立场不坚定者很难禁得住诱惑。当年“银广夏”走的就是这种取巧之路。不过,造假者聪明过头,看到市场很吃这一套,于是利润翻筋斗停不住,超脱了常识的“束缚”,结果让人用手指一捅,这层“窗户纸”就破个稀里哗啦。

  现在回头看,当年造假者在市场上捞钱玩儿技巧,显然没用心,连发财逻辑都没捋清楚。如果造假者能压制住贪心,把财富逻辑链条上的关键点都坐实,比如,产品要真通关用大轮船往德国运,产品售价不能高得太离谱儿,产量也不能无根无据地“放卫星”,如此这般、细水长流,这个“局”没准儿还能多坚持几年。

  不过,如此操作,别管手段多纯熟、多高妙,“局”做得有多完美,终究是造假骗人,终有被抓住的那一天。如果有更聪明的人,能够吸取经验教训,把赚钱技巧升级到更高的版本——把商业逻辑整理得清清楚楚,把买卖做得实实在在,所有的东西都是真的,禁得住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程度的检查、审计,事情就比较难办了。

  比如,前几天有人爆料,说某白酒企业把经销商招去开会,要求经销商每次进酒要购买等价的股票,并保证一年之后,经销商卖不掉的酒,酒厂原价回购。结果,当年股价翻了一倍,经销商等于零成本拿酒,销售就一点儿压力都没有,卖的就是赚的,哪怕当年卖不完,存上几年,就成了年份酒,卖起来更滋润。

  这无疑也是搞出来的“局”,技术含量显然更高妙,像升级后的高版本,不但商业逻辑讲得通、无可挑剔,在实际操作中也格外顺畅,别管自己人还是外人,看起来都天衣无缝、没毛病,也像个“刺猬”,不能用手抓、更不能下嘴咬。这个“局”关键看起来还是一个实现了多赢的“局”,上市公司、经销商、投资者、消费者甚至市场,都得益,虽然有多有少,但起码看起来没有吃亏的。这种挑不出来毛病的“局”,就真的不好破——也是,这种“局”好像真没有破的必要。

  但是,虽然谁都挑不出毛病,但终归让人感觉怪怪的——这种高版本技巧操弄下的公司,在市场上真有什么价值吗?而且,这个看似格外机巧的设计,还是能找出“后门”的——经销商手里攥着的股票轻易不好动,股价涨得越高,就越不好动,这个精巧设计出来的“局”,于是也完全可以看成一个风险不断累积的“局”,坚持的时间越长,风险就越大。

  当然,由于设计得确实很精巧,标的选得也格外好,这个“局”要出问题,估计一时半会也不容易。对市场、对投资者,甚至对市场监管而言,这或许也算一种新情况,对其如何定性,恐怕大家还得费思量。不过,也有熟悉市场的业内专家说,类似操作其实早就有,以前没这么敲锣打鼓地广而告之,搞得谁都知道罢了。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版导读

2021-06-18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