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隔阂

2021-10-12 来源: 作者:木木

  【缘木求鱼】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因了语言隔阂而隔阂。从这个意义上说,相互之间的语言学习,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任务。

  木木

  

  小徐在网上新结识了一个法国网友,也是大一新生,两人约定互帮互学,她教小徐法语,小徐教她英语。

  在随后的学习互动中,法国网友时不时就会抱怨英语的不规则动词变化太复杂、不好记,这让小徐感到挺好笑——“难道法语的不是更复杂吗?”针对小徐同学的“灵魂拷问”,法国网友虽然也承认“确实如此”,但还是强调英语动词之变“太让人崩溃”。由此可见,“学外语”几乎就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也难怪前一阵子有戴着“学者”帽子的人建议,把英语科目“踢出”高考。

  这个建议如果现身在40年前,老徐一定举双手双脚赞成,因为整整一个中学时代,老徐被英语的“变与不变”折磨得要发疯:病根儿一是总也记不住,病根儿二是总也搞不明白英国人为什么偏要这么变来变去、不嫌麻烦吗?从这一点来说,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显然就幸运得多,一不用记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二也用不着搞明白一个“茴香豆”为什么非要有那么多替身不可。

  面对这个迟来40年的建议,老徐肯定要举双手双脚反对了。这并非因为老徐早就和英语解除了利害关系,以致可以站在旁边不腰疼地说闲话了,而是发疯情绪逐渐平复之后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简而言之,反对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无论是站在中国看世界,还是走出中国看世界,要想看得更细致、更透彻,懂点儿英语(或其他外语)总归好一些;其二,即使全世界的外国人都学会了中国话,恐怕中国人还是要懂一些外国话,否则,别人交流起来你听不懂,就难免干着急。

  其实,学英语(或其他外语)对中国学生造成困扰,与其说英语难学,不如说现在的英语教学方法有问题。日常生活中,只要脑筋正常的,面对咿呀学语的婴儿,谁会满嘴“主谓宾”、“名动形”地纠缠呢?真有人如此“教育”,难免惹来一顿打——明显有病嘛!从这个角度看,义务教育阶段,坚守多年的英语教学法,确实“病”得不轻。学生们还说不了、听不懂几句外国话呢,先生们就照本宣科、急赤白脸地灌语法,也难怪学生们烦。

  别管学习何种语言,都是有规律的,要按照规律来。“听、说、读、写”,就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遵从的根本规律。按照规律学语言,教与学就顺利,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还要提防把人逼疯了。这也不是危言耸听。在当今这个世界、在当今这个情势下,居然会有许多学问人纷纷嚷嚷着义务教育阶段取消、弱化英语(外语)学习,显然就算不得一种正常表现,大约,他们当年学习英语(外语)的时候,被摧残得不轻,以致在这个问题上失去了思辨力,明明是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却把账算在方向上,让旁观者看来,就像那个把孩子一起泼掉的泼水人。

  迫切需要改革的,显然是现有的英语教学方法。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对绝大多数中国人人而言,只要能与外国人进行基本的日常沟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目的就应该算作基本达成了,在这个阶段,语法、词性之类的高深东西,或许用不着太较真,毕竟,即使中国人说中国话的时候,也会经常性地搞出一些“超语法”的表达来(其实外国人也一样),相互之间交流起来似乎还更生动。所以,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完全用不着按照语言学研究生的标准来要求。

  毋庸讳言,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因了语言隔阂而隔阂。从这个意义上说,相互之间的语言学习,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任务,也是永恒的难题。面对这个任务和难题,迎难而上是基本态度和正确路径,人们——尤其是学生——没有理由拒绝学习、拒绝沟通。除此之外,使用同一种母语的人之间,也有很大的可能出现隔阂,正如“孔乙己”和“小伙计”在“茴香豆”问题上的那种隔阂,这更需要警惕,因为,这种隔阂带来的不仅仅是沟通问题,更多的是对社会前进造成的强大阻滞作用。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本版导读

2021-10-12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