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规范到重价值发现
投行人员需作出转变

2021-11-05 来源: 作者:孙翔峰

  证券时报记者 孙翔峰

  

  券商投行业务正经历大变革。随着注册制改革、科创板和北交所的推出带来上市企业数量大大增加,发行效率进一步提升,给投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与此同时,投行展业环境也在快速变化,一方面,新股询价等制度的推出,对投行定价、销售等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核准制改为注册制,监管不断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对投行项目选择等要求逐步提高。

  日前,在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1中国证券公司年会暨中国证券业投资银行高峰论坛”上,华泰联合党委副书记、执行委员会委员曹海涛,中信建投证券投行委委员、董事总经理李波,国泰君安投行事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姚良,财通证券副总经理李杰,第一创业证券承销保荐总经理王勇等投行资深人士在“注册制时代下的投行转型实践与思考”圆桌论坛环节进行深入讨论,分享对投行业务发展的心得体会。在该环节,国海证券副总裁燕文波担任主持嘉宾。

  发挥投行定价引导作用

  注册制之下,新股发行定价制度中引入了询价制度,新股的发行市盈率不再整齐划一。近期市场上也频繁出现新股破发现象,关于投行如何发挥定价引导作用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李波认为,投行要发挥好定价的引导作用,需要挖掘有价值、有成长性的企业。在国家“双碳”、科技创新等背景下,挖掘真正有价值的企业,从重规范到重价值发现,需要投行人员作出转变。另一方面,随着首发(IPO)常态化,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加,一些公司难免出现市值不断缩水,股价不断走低的情形。未来投行要通过产业重组、债务重组、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等方式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在这个过程当中,投行在价格引领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曹海涛表示,近期监管对新股询价制度进行调整,实际上预防出现询价机构抱团取暖的问题,使得市场对价格的发现更加深入。随着注册制不断推进,国内市场会一步步完善定价体系。从产业端来看,真正的价值发现,除了交易之外,还需要对产业的理解和对定价的精准把握。投行在招人方面,也在招聘有产业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慢慢调整对定价的研究和理解。此外,定价要排除各方利益干扰,在和各方博弈的过程中要坚守合规底线。

  双线并行深耕实体经济

  在服务实体经济使命下,投行如何深入触达产业是核心命题。对于大多数券商而言,纵向上精研行业,横向上深耕区域——双线并行,共同服务实体经济。

  王勇认为,深入行业是客户的需求,投行的发行定价、并购、撮合交易等需要对行业有深度的理解。深耕区域则是中国特色,在很多领域,自上而下发展客户更加容易,同时产业聚集、企业家之间的口碑传播也会让市场开拓事半功倍。每个投行的资源禀赋不一样,选择不同的方式可能形成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曹海涛认为,专业化背后是产业化落地,区域化是场景化的落地。华泰联合会成立一些投资机构和地方交流的平台,帮助一些项目进行发展落地、投资的长期规划。在一些重要的区域,华泰联合会进行网络化管理,不断强化对区域内企业的覆盖。

  姚良介绍,国泰君安是在牢牢抓住产业互联网伸展脉络基础上,以产业看行业,以定位看区域。产业互联网是在工业互联网的情况下形成产业的生态,提供更高效、更优质价值的输出。在不同的国家定位、战略、区域定位上会产生不同的以产业互联网为中心的生态平台,这些生态平台就是具有高成长性、适合推向资本市场的企业。

  北交所带来更多机遇

  投行业务的“马太效应”近些年更加明显,头部投行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对于这一现象,李杰认为,目前投行业务寡头垄断局面还没有形成,投行应该更关注市场、关注客户需求、关注自身发展。客户诉求一定要满足,投行逻辑是伴随企业成长,打造企业家身边的投资主体。

  王勇则认为,从海外市场来看,投行最终会形成寡头垄断,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两类特色明显的投行,一类是全能投行,一类是精品投行。国内的投行基本都是全能投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型券商面临头部券商的挤压非常明显。在形成垄断的过程中,各家券商在全能投行的道路上各显神通。

  李波认为,北交所能给券商带来非常多的业务机会。北交所服务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目前难以被科创板、创业板等接受,但却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券商,这些企业不仅是投行的客户,同时也可以接受券商的战略投资,投资收益可能比保荐承销收入更大。

本版导读

2021-11-05

聚焦2021中国证券公司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