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2021年这几个关键词来了,“养老”、“分红”、“稳定”、“新星”入选,哪些蕴藏新机?

2021-12-29 来源: 作者:

  在行将告别2021年之际,回看这一年时间长河的水面,总会有一些耀眼的“光斑”跃入眼帘。特别是在蓬勃兴起的基金行业,涌现出哪些炙手可热的关键词,来记录全年市场表现?

  我们梳理发现,最终,“规模”、“业绩”、“养老”、“分红”、“稳定”、“新星”、“责任”等成为2021年盘点下来的重要关键词。

  规模!全行业首次突破25万亿再创历史新高

  2021年公募基金行业又是乘风破浪、蓬勃发展的一年,这一年里公募基金总规模前11个月中就有9个月创出历史新高,成为市场运行常态。

  12月23日晚间,基金业协会公布2021年11月公募基金市场数据,全行业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再创历史新高。公募基金全行业无论是基金规模还是份额均创出历史新高。

  相比去年年末,公募基金规模从19.89万亿元一路增长至25.32万亿元,前11月规模增长超过5.4万亿元,增幅高达27.30%,仅在今年3月及9月股市出现震荡时,规模曾一度小幅缩水。

  在突飞猛进的公募基金行业里,国内首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截至三季度末,工银瑞信剔除货币与短期理财规模达4175亿元,跻身行业前十大,较年初大幅增长933亿元,其中权益基金规模增至2065亿元,较年初增加519亿元,增幅达34%,资管总规模已近1.6万亿元。

  业绩!分化明显 基金20%

  以上收益集中在哪家?

  距离2021年收官仅有一线之隔,公募基金业绩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今年资本市场呈现出极端的结构性行情,行情把握难度很大,不过仍有一些基金赚得盆满钵满。

  在这种大环境下,工银瑞信旗下12只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率在20%以上,殊为难得。截至12月22日,工银新能源汽车、工银生态环境收益率超50%,分别是58.18%、57.29%,在同类排名中居15/1532、7/541。工银物流产业、工银新兴制造A、工银新材料新能源收益率在30%以上,同类排名均在前10%。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工银瑞信基金近三年权益基金收益率达165.33%,在权益类大中型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公司旗下有36只主动权益基金近三年收益率翻倍,数量全行业排名第一。同时,公司旗下固收类基金近三年收益率为17.65%,在固收类大中型基金公司中排名前五;近十年收益率高达111.51%,在固收类大中型基金公司中排名前三,公司旗下所有固收产品近三年收益率均在7%以上,其中7只基金收益率超过20%。

  根据最新10月份海通证券公募基金评级报告,在基金管理公司股票投资能力评价中,工银瑞信基金包揽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五星评级,成为全行业仅有的8家“全五星”基金公司之一。

  养老!基金成为养老投资

  管理主力军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个人养老投资势在必行。在现行的养老金三大支柱中,公募基金已扮演重要角色,在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基金公司管理的包括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在内的养老金规模已近3.73万亿元。而基金公司成为养老投资管理主力军。

  作为国内银行系旗舰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高度重视老百姓“养命钱”的托付责任,始终将养老金业务作为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在养老三支柱的建设上持续贡献专业力量。2021年9月末,工银瑞信养老金投资管理规模突破6100亿元,连续13个季度保持行业第一。

  在养老金投资管理上,公司围绕养老金资金期限长、对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精心打造养老金投资管理王牌团队,以持续优异的业绩为养老金实现了保值增值。如企业年金方面,自2008年正式管理企业年金以来,截至2020年末,工银瑞信管理年金组合累计收益达132%,大幅超越行业平均;近五年综合收益率市场排名第二,其中2017年和2019年单一含权平均收益率市场排名第一。

  分红!总额逾2800亿元

  再创新高

  基金分红是指基金将收益的一部分以现金方式派发给基金投资人。基金大手笔分红有利于打造基金公司的品牌,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购买。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分红总额逾2800亿元,远超2020年全年水平,创出历史新高。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3日,今年以来有2751只基金累计进行5358次分红,分红总额为2856.13亿元,与2020年全年分红总额1892.55亿元相比,上涨50.91%。其中,有14只基金分红次数在10次以上,674只基金分红次数超2次。

  其中工银瑞信旗下37只基金累计分红69亿元,截至2021年9月末,公司累计为客户创造4707亿元投资回报,其中公募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了1957亿元的利润,居基金行业前列、银行系基金公司首位。

  稳定!基金经理的持续性

  成为巨大考验

  随着基金数量的增多,加上今年波动剧烈的市场环境,面对前所未有的业绩压力,今年已有超300位基金经理离职,为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

  而此前,2016年至2020年,当年离职基金经理人数分别为159位、170位、194位、233位、256位。基金经理离职,影响最大的人,除了他们自己,可能就是购买了份额的基民们。所以,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队伍稳定性,对于基金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这一点上,工银瑞信可圈可点,旗下基金经理团队稳定性极佳,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今年以来工银瑞信基金经理团队稳定性,在基金经理50名以上的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2021年基金经理变动率,在大型基金公司中工银瑞信基金经理稳定性最好,显著优于行业整体水平。此外,公司人员离职率长期低于基金行业平均水平。

  目前,工银瑞信投研人员约180人,投研人员平均从业经验超13年,平均司龄超6年,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难能可贵的是,工银瑞信基金大部分投研人员都是以自主培养为主,辅以外部引入。工银瑞信基金自主培养的基金经理占投资团队总人数的比例超50%,而在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团队中,自主培养的基金经理占比超90%,不少基金经理均从研究员成长为投研骨干。

  新星!“中生代”基金经理崛起“中生代”基金经理一般指的是基金管理从业年限在4年~10年的基金经理。

  相比从业未满4年的新生代基金经理,“中生代”基金经理经历过市场的牛熊,有超过4年的投资业绩可供评价和参考;相比从业超过10年的老牌基金经理,他们年轻充满干劲,未来潜力不可限量。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3日,当前国内中生代基金经理有1027名,平均基金管理规模为146.86亿,超过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平均管理规模,中生代基金经理已经成为基金管理的中坚力量!

  随着“中生代”基金经理参与资产管理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他们的话语权也逐步增大,部分具备成长潜力的行业成为“中生代”基金经理投资的共识。面对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中生代”基金经理对于新兴事物的发展更加敏锐,而新一代基民们也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身认知、观念相似的基金经理打理。

  在“中生代”基金经理群体中,工银瑞信基金有突出的代表。在主动权益方面,工银瑞信的“中生代”基金经理代表是赵蓓、谭冬寒、杜洋、单文、袁芳、张宇帆、闫思倩、胡志利、林梦、陈小鹭、林念等,在主动固收方面,工银瑞信的“中生代”基金经理代表也有郭雪松、张洋、陈涵等。

  目前,赵蓓所管理的工银前沿医疗过去1年在同类基金中位居第2/29,过去3年、5年均排名同类第一,2016年2月成立以来总回报达327.9%,年化回报达28.05%。而杜洋管理的工银战略转型主题,2015年2月成立以来穿越牛熊,累计回报278.1%,超越基准达243.1%。

  责任!ESG投资、投教和

  公益行动进行时

  2021年,随着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及政府、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监管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越来越多的资管机构发行ESG主题相关产品,或者是将ESG纳入投资分析的框架。ESG从原有的小投资品种,变成了资金涌动的风口。

  作为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成员之一的头部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推动ESG投资理念领先落地,在ESG投资的体系建立上,公司以国际主流ESG评价体系为指导,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研究团队有专门队伍探索将ESG纳入基金投资决策。

  面对客户服务需求的变化,工银瑞信以客户为中心,积极提升服务能力,提升投资者回报获得感。在投资者保护和投资者教育方面,公司始终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纳入公司治理、经营管理之中。公司积极响应监管关于加强投资者教育与保护的号召,设立了互联网投资者教育基地网站,被授予基金行业首家国家级投资者教育基地。

  工银瑞信还通过开展公益扶贫、公益助学以及慈善捐赠等履行“公益慈善”、“绿色环保”等其他社会责任,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在近期举办的联合国世界投资论坛上,工银瑞信旗下工银生态环境股票基金凭借长期优异、可持续的业绩表现,入围新兴市场可持续基金前十,标志着国内公募基金在可持续投资上取得的成就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可。

  Tips: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7家,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25.32万亿元,创公募基金总规模的历史新高。2021年基金行业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为投资者资产配置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工具;ESG基金数量突破190只,规模4100多亿元,头部基金公司持续推进公司ESG投资体系建设。包括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券商、第三方机构和银行在内的57家机构获准开展基金投顾服务,财富管理向买方时代转变。

  (CIS)

本版导读

2021-12-29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