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尽快释放居民消费民间投资潜力

来源:证券时报 2023-03-07 A003版 作者:孙翔峰
  数据来源:Wind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证券时报记者 孙翔峰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提出了2023年主要经济预期目标。

  机构人士认为,《报告》将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这一目标的设置既兼顾了短期稳增长的需要,也规避了过度的刺激。2023年宏观政策的重点将从税费减免、融资支持转向优化消费环境和营商环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尽快把居民消费、民间投资的潜力释放出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兼顾当前与长远

  “经济目标的微调体现底线思维,实现较高增长水平的诉求不低、基础更强。”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2023年GDP增速预期目标设定在5%左右,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他表示,经济目标的微调,并不意味当局对经济悲观,而是体现了稳中求进总基调下的底线思维,“增长”和“稳定”两大关键词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过往,或透露更强的经济增长诉求,在压制2022年经济的主要逻辑逐步消退之后,经济也具备实现较高增长水平的基础。

  申万宏源证券也指出,在风险压力明显缓和的背景下,政策超出去年稳增长力度的必要性也相应降低,今年政策更聚焦稳定内需,因此本次《报告》设定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为5.0%左右实为合理。另外,虽然此前地方两会经济增速目标加权平均值为5.6%,但往年地方目标总会高于全国目标,譬如去年地方目标为6.1%,全国目标则为5.5%,所以今年全国目标定为5.0%左右基本符合预期。

  “总体看,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较为稳健,是在内外需分化、没有合力的环境下,且我国具备向好趋势和增速领先双重优势下,较为合适的选择。今年没有必要大力托举经济增长,稳中求进,兼顾多元目标,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表示。

  仍有机构调高预期

  有机构人士认为今年全年经济增速可能高于《报告》设定的目标。

  “我们将2023~2024年中国GDP增速预测从4.9%、4.8%分别上调至5.4%、5.2%。”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谈及《报告》时表示,近期经济重启的进程快于此前预期,市场所担心的“第二轮”新冠疫情并未出现,迄今为止疫情感染达峰对供给侧和生产端的扰动较为有限。近期,3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已反弹至接近2019年农历同期水平,表明房地产销售触底反弹可能早于此前预期。另外,海外经济增长较此前预期更有韧性,国内政策支持也有可能会进一步加码。

  扩内需全年受关注

  今年的《报告》中,扩大内需成为各家机构关注的核心关键词之一。

  申万宏源表示,《报告》强调“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同时指出“稳就业任务艰巨”“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就业与收入压力、房地产市场风险、基建由去年超高增速退坡等仍是压制内需恢复的主要因素。在“需求不足”的矛盾面前,政策主线也由去年“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要实现增长目标,主要依靠消费和投资,消费主要依靠大宗消费和生活服务消费,而投资既包括基建也包括补短板项目。”中金公司在相关研报中表示,为了拉动消费投资,政策将从供需两端发力,需求政策支持短期增长而不过分刺激。

  赵伟表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扩大内需优先位置,“恢复关键在场景,扩大核心在收入”,全年社零增速有望回到疫情前。

  他认为,着力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目标的首要抓手,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其中场景是恢复的关键,目前已加快恢复,带动受场景抑制较强的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消费修复;稳定大宗消费或指向汽车、家居等消费,商务部、工信部等均有相关表态,具体举措仍有待观察。消费中期增长关键在于收入,企业消费和经济活动修复或带动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改善。

  同时,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政策更加注重引导产业“超前”投资。2022年下半年以来,政策加大产业支持的信号已愈发明显,《报告》明确强调“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以及政府投资基建“新老”比重、注重产业引导。

  中信证券表示,《报告》指出需求不足仍然是当前的突出矛盾,因此将扩大内需作为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第一项。促进消费方面,预计稳就业是重中之重。“稳定大宗消费”可能指住房改善和新能源车等,地产销售恢复偏慢的城市或仍有政策加码空间。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生活服务消费预计也将有自发性修复。

  扩大投资方面,中信证券认为无需担忧基建项目不足问题,政策性银行或将提供资金支持,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将继续提升。针对私人投资不足的情况,预计相关政策、措施将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稳定预期。

  另外,长期看人口是决定内需的关键因素,若想维持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积极的消费倾向,就需要提高生育意愿,预计鼓励生育政策也将进一步完善。

本版导读

2023-03-07

两会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