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3)》发布

来源:证券时报 2023-12-05 A010版 作者:杨霞
  本版制表:杨霞

  证券时报记者 杨霞

  上市公司质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以来中央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是活跃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础,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是资本市场信心的来源。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形成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制度安排,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擘画出“路线图”。证券时报11月28日发布《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3)》,从上市公司结构、资本市场支持情况、国企和民企发展现状、制造业特点、绿色发展等六大维度全方位总结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及特点。《白皮书》显示,近年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积极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量质齐升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量和质的共同提升。伴随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逐步完善,注册制全面实施等政策逐步落实,上市公司规模和实力整体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8月末,A股上市公司总数为5266家,总市值为81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和2019年末相比,上市公司家数和市值分别增长39.72%、36.95%。

  在数量提升的同时,上市公司质量也稳步提高。截至2022年末,5023家存量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1.32万亿元,同比增长7.22%;净利润5.27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4200多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超过八成;2356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占比近五成。2023年前三季A股业绩延续了稳健向上趋势,营收创历史同期新高。上市公司实现总营收53.26万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归母净利润4.38万亿元,同比减少2.2%。

  整体来看,2023年上市公司克服国内外多重不利因素,整体业绩守住了稳健增长的基本盘,彰显了上市公司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担当。

  上市公司聚集了各个行业的头部力量,虽然数量不足国内企业总数的万分之一,但辐射力和影响力非同小可。上市公司承担了推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贡献税收的重任,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代表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影响力增强

  经济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根据增加值核算,2022年5000余家上市公司实现增加值18.54万亿,较上一年增长5.04%,增速较国内GDP高出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提升到15.32%。上市公司创造的价值贡献持续增强,是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除了增加值外,上市公司盈利贡献也稳步增强。2022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为5.7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重为67.95%,较上一年相比提升约6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上市公司盈利占比持续攀升,从30%增至67.95%,大增近40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营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为52%左右,较盈利占比低了近16个百分点,说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超过工业企业的整体水平。

  A股上市公司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除了经济和就业外,还体现在税费贡献方面。2022年上市公司共缴纳税费4.77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16.66万亿元)的28.76%,比2010年提升近9个百分点。

  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优秀代表,对财政税收的贡献度与日俱增,其高质量发展对稳定税收和经济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强基固本

  上市公司业绩稳健增长

  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盘”,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业绩仍表现出较强的韧性。继2022年业绩稳定增长后,2023年三季度整体表现依旧稳健,营收同比小幅增长,八成上市公司实现盈利,五成公司业绩同比增长。

  数据显示,三季度末上市公司实现总营收53.26万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归母净利润4.38万亿元,同比减少2.2%。从行业视角来看,多数行业表现稳健,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22个行业2023年前三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16个行业净利润实现整体增长。

  上市公司做优做强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绝大多数公司专注主业,以体现主业经营质量的扣非净利润为例,2020-2022年扣非净利润为正的公司超3600家,占比约七成。

  从主营业务占营收比例来看,2022年第一大业务占营收比例超过80%的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近30%,和2015年相比增加近4个百分点。

  进一步放宽约束条件,我们分析了第一大业务营收占比超过60%的公司,2022年有约3000家公司,占全部A股的比例为58.23%,和2015年相比提升超过7个百分点。说明越来越多的公司聚焦主营业务做大做强。

  加速聚集创新要素

  研发投入屡创新高

  A股上市公司作为国内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速聚集创新要素,为国内创新活力更加澎湃、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提供了有力保障。

  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64万亿元,再创新高,较上一年(1.4万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国研发经费投入(3.09万亿)比例增至53.07%,和上一年相比再提升3个百分点。

  将时间拉长来看,受国内鼓励科技创新和高科技公司密集上市等因素影响,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全国比例大幅提升。2010年上市公司总数不足2000家,总研发投入约1000亿元,占全国比例仅有14.55%;2020年上市公司总数翻倍至4000余家,研发投入则大增近10倍突破了万亿元,占比提升近32个百分点到46.12%。2022年研发投入创新高,上市公司数量增加约25%,研发投入大增近50%。

  整体来看,研发投入金额的增幅远超公司数量的增幅,进一步体现上市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

  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是筑牢技术“护城河”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扎实的技术成果。截至2023年6月底,上市公司共拥有发明专利148.7万件,占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总量的近六成。

  积极回报投资者

  分红突破两万亿创新高

  上市公司分红是企业经营能力和价值创造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国家鼓励上市公司分红政策频出,如2023年最新落地的新政将减持和分红“挂钩”。上市公司积极响应监管要求,近年来分红规模和力度大幅提升。2022年A股公司派现额再创新纪录,分红总额突破2万亿元大关,近七成公司实施派现。资本市场自成立以来,全部上市公司累计分红近16万亿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18家公司累计分红均超过千亿元,远超当时募资总额。

  纵向来看,A股上市公司派现总额逐年上涨,且增速加快。2011年-2017年分红总额从5000多亿增至万亿,年均增速为14.54%;2017年-2022 年从1.1万亿增至超2万亿,年均增速增加到18.31%,较此前提高近4个百分点。

  除了分红规模之外,分红力度也持续加大,2022年上市公司分红占净利润比升至41.43%,和2017年相比提升了近8个百分点。

  硬科技企业密集上市

  精准支持创新

  近年来资本市场多项创新制度安排,更好地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新股上市进程显著加快。新兴产业公司跑步上市,资本市场高质量企业阵容不断扩大。2023年新上市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占据主流,且有超过45%的企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A股市场“硬科技”含量大幅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资本市场改革加速了战略新兴产业公司上市,一批优质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奋楫前行,成为资本市场闪耀的明星。梳理2020年以来新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重点集中在电子信息、医药、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和通信几大行业,合计融资约1.4万亿元,占全部融资额的近七成左右。这些行业大多为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高科技或战略新兴行业。

  并购重组加速产业升级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资产重组是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为相关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并购金额和数量持续攀升,热门赛道并购重组活跃,围绕主业进行横向或纵向整合成为主流。多家上市公司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围绕热门赛道转型升级或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上市公司资产并购数量持续攀升,2022年接近3万亿元规模,大幅超过1.7万亿元左右的直接融资规模。上市公司通过资产置换、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外部扩张,是现代化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从行业分布看,近年来生物医药行业是并购热门行业,2020年以来共有2071例,此外,机械设备、电子信息和汽车行业并购也较为活跃,并购数量都在1000例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行业也是近年来的热门赛道,IPO上市公司大多集中在这些行业。如2023年以来电子行业并购400多例中,近三分之一是半导体相关公司。

  上市公司产业并购成为市场主流,通过并购基金实现资产并购、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流行的做法。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8月末,已有近260 家上市公司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从基金的投资领域上看,除了市场追捧的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外,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大消费、汽车及零部件、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也是投资重点领域。

  股权激励激发内部活力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股权激励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重要工具,适当的股权激励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劳动效率,推动企业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为上市公司开展股权激励提供了便利的环境。

  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2021年达到高峰后逐步放缓,2022年上市公司发布股权激励公告859份,较上一年(937份)降低8%左右。2023年以来股权激励数量和上一年同期相比小幅下滑,前8月累计发布股权激励公告数量537份,约为去年同期九成左右。

  将时间拉长看,2017年之前股权激励数量快速增加,之后数量较为平稳,直到 2021 年再次快速增长,创历史新高。2022年以来受市场环境的影响,部分上市公司对未来业绩预期和股价走势采取谨慎态度,股权激励数量趋于平稳。

  与此同时,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数量逆势创七年多新高,共发布员工持股计划290份,较上一年增长超20%。2023年以来发布152份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和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

  从股权激励板块分布看,近年“双创”板块公司数量占比持续提升。2023年以来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发布股权激励公告分别为198例、190例、134例,“双创”板块合计占比约为六成,较2022年提升10个百分点;主板占比降至三成左右。

  国企和民企齐头并进

  民企实现跨越式发展

  资本市场深入落实中央“两个毫不动摇”,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齐头并进。国企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顶梁柱”,占A股四分之一的公司数量、约50%的市值和研发投入、70%的营收和利润规模,在高质量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伴随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国企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排头兵”,资产规模、创收能力、经营效率和科研水平等核心指标均得到提升。国企在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进一步更强。

  民企搭乘资本市场东风,在A股的贡献度稳步增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数量和质量逐步增强,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从基础制度层面做出改革,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如优化IPO发行上市和再融资条件等。其中,注册制给科创板和创业板提供了多样化且极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适应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有效缓解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2012年以来近十余年民企IPO融资1.7万亿元,占融资总额近六成。

  民企是制造业主力军。全国工商联9月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占比超过六成。上市公司结构也体现了制造业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民营企业充分利用直接融资工具,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民营制造业公司快速扩容。

  民营企业已成为A股市场非常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IPO、再融资等资本市场融资工具,民企上市后得以快速发展。数据统计显示,超过九成的民企在上市3年后业绩和资产规模出现上涨,其中近半公司营收实现了翻倍增长,5年营收累计增幅超过2倍的公司占比近四成。

  一批龙头企业在上市后业绩和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除了规模增长外,近年来制约民企高质量发展的“税负高和财务成本高”等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民企的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创新质量显著提升,不断取得发明专利数量与质量的突破,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我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这得益于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不断发力。2012年以来民企上市公司的研发占全市场比例持续提升,从20%左右提升到当前42.36%的水平,大幅增加超20个百分点。从研发强度方面看,2023年6月末民企研发强度增长到3.84%,较全部A股(2%)高出近2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研发强度也持续增长,从2.29%提到3.84%的水平,期间增长了1.6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前100名的公司中,民营企业占了33家,和2022年相比增加了5家,比亚迪、宁德时代、长城汽车、美的集团等上半年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元。

  在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A股民企上市公司知识产权的产出也同步大幅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A股民企上市公司的总专利数量(按照合并范围口径计算,包括子公司)合计逾107万件,相比2012年底大幅增长近10倍。

  民企“出海”势头强劲

  凸显全球竞争力

  科技力量的提升,助力一批民企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凸显强大竞争力。数据统计显示,A股民企2023年上半年实现海外营收1.5万亿元,占民企总营收比例升至18.37%;占全部A股海外收入的比例增至44.74%,创历史新高。民企上市公司已成为“出海”主力,贡献了整个A股超过四成的海外收入。

  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光伏和锂电池出口已成为中国出口的“新三样”,以制造业为引领的中国企业出海,正彰显出中国制造强劲的全球竞争力。

  颠覆性变革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国内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制造业上市公司一直是A股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公司数量占比稳定攀升至近七成左右,经营绩效持续改善,涌现出一批市值超千亿的龙头企业,彰显了国内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迎接从中国“制造”到“智造”的颠覆性变革,带动经济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市值占比也稳步攀升。2012年-2023年8月,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市值从7.95万亿元增至45.24万亿元,年均增幅约40%,占全部A股的比例从32%提升近20个百分点到55.85%。

  市值龙头的变迁也勾勒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201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市值仅为58亿元,千亿以上公司数量仅有4家,市值排名前10的企业属于白酒、有色金属和机械制造等传统制造业。2017年千亿市值以上的公司增至24家,平均每家公司市值增长超2倍至120亿元,除了白酒龙头外,海康威视、京东方A等高端制造企业上榜。2023年市值规模继续上升,千亿以上公司增到50家,平均每家公司市值增长到128亿元,宁德时代、比亚迪、迈瑞医疗等5家高科技公司进入市值排名前10榜单。

  制造业上市公司借力资本市场舞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助力我国加快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截至2023年中,制造业实现营收13.33万亿元,占全部A股比重增至37.7%,创近十年新高;净利润0.8万亿元,占比降至27%,该比例曾在2021年创新高达32.25%。

  营收超过千亿的公司数量大幅增长,2012年仅有9家,2017年增加到17家,2023年大增到了46家。从行业特征层面,也体现出从钢铁、家电等传统制造业向通信电子、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过渡的趋势。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产品和服务正在从“微笑曲线”的底部向两端快速迈进,实现从产品价值最低的部分转向高价值的两端靠拢。这点体现在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核心盈利指标正逐年上升,2022年末代表盈利能力的毛利率中位数增至25.2%,销售净利率中位数为7.31%,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为7.32%,和2012年相比分别上涨2.2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均达到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分别是8.23%和8.81%,进一步反映出国内制造业经营质量逐步优化和提升。

  整体向好的同时,越来越多优秀的企业涌现,2022年3335家制造业公司中有427家毛利率超过50%,464家净利率超过20%,612家ROE超过15%,分别是2012年的2倍、2.85倍和3.3倍。

  制造业上市公司高度重视和持续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建设,研发投入持续快速提升。2023年半年报显示,3500多家公司合计投入研发费用近5000亿元,占全部A股研发投入的近七成;占营收比重3.69%,高出全部A股1.7个百分点。从长期变动趋势看,制造业研发投入一直占据较高的比例,2012-2022年,研发支出费用从1600亿元大幅增长到超万亿,占全部A股的比重持续多年保持在七成左右。与此同时,研发强度持续攀升,从2.18%增至4.06%,创近10多年新高,领先全部A股近2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龙头公司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持续加码研发投入。2022年有13家公司年度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8家。

  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最新形态,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中国“智造”也取得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名片”。

  上市公司是实现中国“制造”向“智造”转型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相关公司数量大幅增加。通过梳理2018年-2022年上市公司年报,出现“智能制造”关键词的公司数量分别是88家、94家、95家、311家和346家;含有“机器人”关键词的相关公司从106家增加到近300家,包含“工业互联网”关键词的相关公司从19家大增到109家。

  “灯塔工厂”从权威角度展示了中国智能制造的水平。作为代表企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水平的示范标杆,全球共有132座“灯塔工厂”,其中有50座位于中国,排名全球第一。证券时报2022年推出系列报道《灯塔工厂面对面 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地探访具有代表性的灯塔工厂,立体展示中国制造的科技硬实力,《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3)》选取了宁德时代和美的集团作为案例,展示智能制造的特点和优势。

本版导读

2023-12-05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