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超越内卷,做智能驾驶行业“拓边者”

来源:证券时报 2024-12-20 A002版 作者:安宇飞
  比亚迪官方/供图 陈锦兴/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安宇飞

  1925年,一辆名为“美国奇迹”的无线电操控汽车穿行在纽约的繁忙街道上,它没有人类驾驶,而是通过接收身后车辆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来进行转向、刹车甚至按喇叭,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智能驾驶汽车之一。

  那一年,美国汽车年产量已经超过426万辆,汽车保有量接近1750万辆。那时被“美国奇迹”震惊的纽约人绝对不会想到,大洋彼岸那个尚未掌握汽车自主生产能力、连汽车都没有几辆的华夏大地,未来会诞生许多能和美国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一较高下的企业,上演真正的“中国奇迹”。

  百年后的今天,汽车行业已经步入中高阶智能驾驶时代。而在中国乘用车NOA(领航辅助驾驶)中高阶智驾计算方案市场,港股上市公司地平线在2023年拿下了35.49%的市场份额,仅次于英伟达。截至目前,地平线征程家族智驾方案出货量已经超过700万套,成为了推动智能驾驶量产普及的中坚力量。

  一家2015年才成立的企业,如何用不到10年时间冲进智能驾驶行业第一梯队?它又将如何推动中国智能驾驶行业拓宽边界走向更远“地平线”?证券时报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的地平线大厦寻找答案。

  做“机器人时代的

  微软和英特尔”

  如今谈智能驾驶,有人说它是汽车的“灵魂”,有人说它是新能源汽车竞争“下半场”的关键。据工信部数据,2024年上半年,在中国乘用车市场L2级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达到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达到11%。上述标签和数据,都说明了市场对智能驾驶的认可。

  但把时钟拨回5年前乃至10年前,又有多少人能坚定不移地看好和投入智能驾驶行业,甚至赌上公司的未来“All in”智能驾驶?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算一个。

  “我当时创立地平线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思考:未来机器人将无处不在。我们判断,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之后,第三代智能终端就是机器人。所以我们叫‘Horizon Robotics’,想做机器人时代的微软和英特尔。”余凯表示。

  2015年,时任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副院长的余凯从百度离职,创立了地平线。一开始,地平线有着智能家居、玩具机器人、智慧零售和汽车在内的多条业务线,追求市场的广度,来寻求商业变现。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那一年地平线进行了业务聚焦,放弃了广度,选择了深度,选择了不被当时大多数人看好的汽车业务,开始“All in”智能驾驶。

  为何选择智能驾驶?余凯认为,汽车是机器人时代来临的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像汽车的智能感知、人机对话,包括在复杂场景下的决策控制、路径规划,这些其实都是标准的机器人的计算任务。“如果把汽车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做好,未来这些解决方案也会用到其他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应用场景。”他说。

  这场“豪赌”需要勇气,都说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不分家,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0.6万辆,出现了历史首次同比下滑,直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并未有太大起色。在汽车电动化的增长停滞期去“All in智能化”,考验着一个企业的战略定力。

  但地平线“赌对了”。从2021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重回爆发式增长,智驾能力成为衡量汽车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带动了智驾解决方案需求量的增长。在业务聚焦之前的2018年,地平线营收刚跨过亿元大关。而在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营收已经达到9.35亿元。选对了方向,让公司营收出现了飞跃式增长。

  在聚焦智能驾驶业务之后,地平线还面临着技术路线的选择,是做软件还是做硬件?地平线选择“全都要”,形成了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再到端到端自动驾驶的“软硬件结合”全栈式技术布局。这种路线的选择意味着海量的研发投入,也构筑了地平线的独特“护城河”。

  面对业务路线和技术路线的岔路口,余凯在内的地平线决策层握紧了企业发展的“方向盘”,顺着汽车智能化的风向,朝“机器人时代的微软和英特尔”疾驰而去。

  跑赢技术、工程、产品的

  “铁人三项”

  在地平线眼中,高阶智驾是一场长跑,特别像“铁人三项”的比赛,想赢得这场比赛有三大核心要素:技术需要引领行业、工程需要千锤百炼、产品需要以人为本。

  从车路云、单车智能到无人驾驶出行(Robotaxi),智能驾驶行业曾出现多路径百花齐放的场面。不过到了高阶智驾阶段,能继续走下去的玩家越来越少。2024年4月,地平线发布了Horizon SuperDrive(即地平线SuperDrive全场景智驾解决方案,简称HSD),成为了高阶智驾方案第一梯队的新力量。

  在重庆的立体式急弯狭坡、广州的繁忙商业街、武汉的窄道古街、苏州的无车道线青石板路、大同的连续环岛等全国交通最典型、路况最复杂的区域,地平线HSD进行了智驾泛化能力的首秀,能游刃有余地穿行其中。这离不开地平线的端到端世界模型和交互博弈算法对场景泛化难题的突破。

  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研发投入达到了14.2亿元,同比增长35.3%,研发投入金额是同期公司营收的1.5倍。“地平线未来面对的是一个千亿美元甚至万亿美元的市场,我们要成为这个市场的‘Number 1’,所以未来会继续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余凯表示。

  和技术的领先性同样重要的,是工程的千锤百炼。2019年8月,地平线宣布量产中国首款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2”,开启了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征程。2024年4月,地平线正式发布了“征程6”系列6个版本的智驾方案,全面覆盖了高中低阶智驾。

  地平线方面向记者表示,目前征程家族的累计出货量已经突破700万套,量产定点车型超过290辆,其中上市车型超过了130辆,地平线合作的车企和品牌数量已经超过40家。

  700万套智驾方案的出货,覆盖车型的全面性,让地平线在流程、质量、体系、安全等方面相较于其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而言掌握了更多Know-How(技术诀窍),工程能力得到了全方位锤炼。

  地平线成为了中国首家通过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预期功能安全标准流程认证体系的智驾科技公司。地平线方面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安全管理与认证体系最完整的智驾科技公司。

  有了技术和工程实力,也不能忽略对市场的洞察。“比起‘技术驱动’,地平线更像一个‘价值驱动’的企业。很多技术型的企业都会陷入‘技术自嗨’,但我们反对这一点,更加强调产品的价值,有了价值用户才会去买单。”余凯表示。

  为智能驾驶行业

  “开疆拓土”

  地平线,是一个没有边际感的词汇,遥远而无垠。而地平线这家公司,也想为整个智能驾驶行业“拓宽边际”。

  目前,“内卷”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并从下游整车厂逐渐席卷到上游供应商。但余凯认为,内卷是因为大家在一个“有限的边际”做零和博弈,默认行业是一个固定的蛋糕,你分得多他就分得少。

  “地平线要打破这个圈,去做‘外卷’的事情,做拓宽边界的事情,把整个行业的蛋糕做大。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像英伟达这些,它们也是在不断拓宽边界。”余凯表示。

  在余凯眼中,智能驾驶未来的发展可以被分作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Hands off(解放双手)”,司机可以放开双手,让汽车自己行驶,但有突发情况还要自己处理;第二个阶段是“Eyes off(解放眼睛)”,司机能够闭眼驾驶,汽车将更加智能更加安全;第三个阶段是“Minds off(解放大脑)”,司机可以完全不用管汽车的行驶,周五在北京下了班,上车打游戏、看电影或睡一觉,第二天早上车子就把你带到青岛看日出了。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智能驾驶行业“开疆拓土”也需要充足的现金流。余凯表示,地平线的原则之一是保持健康的现金流,账上的现金要能够覆盖公司3年的成本支出。

  “我们现在在全国二十多个高校里,开设基于硬件的计算平台的课程,已经在培养未来的生态。我们相信通过现在持续的耕耘,未来所有的智能驾驶和机器人都会有地平线的计算方案。”余凯表示。

本版导读

2024-12-20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