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4版:大 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时报在线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 星期20 放大 缩小 默认
汉字整容的经济学分析
谦 石

  教育部语信司、国家语委准备对44个汉字的书写笔划进行调整,然而这一作法很不讨好。大多数人认为,给汉字整容完全是瞎折腾。 为什么说是在瞎折腾呢?从经济分析角度看,做任何一件事都有成本和收益,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则合算;如果收益抵不上成本还要去做,就是愚蠢之举。

  给44个字汉字整容的收益是什么?且按它们的说法,就是为了美观,更合乎审美的标准。那么,这个收益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知道,汉字字形并非一成不变,就算是唐代楷体汉字基本定形的那个时代,很多字的笔划也是常有变化的,比如常见的“横”与“提”,“竖”与“竖钩”,“捺”与“点”,不同的书法大师之间,写法经常是不一样的。今天,你只要看看柳公权的碑贴,就会发现今天好多写成“提”的,他是写成“横”,而同时代的其它一些书法大家却写成“提”。即便是同一人的同一幅作品中,同一个字也有不同的写法,这样做,是为了追求变化、避免死板,是符合艺术规律的。王羲之《兰亭序》里有共有19个“之”字,但写法没有一个相同。“之”字下面的那一捺,既有写成标准的捺,也有写成横的,还有写成点甚至横钩的。没有谁说王羲之写错了,相反,大家都认为这种变化多端不拘一格是王羲之书法的精华之一。可见,美不美观并无固定标准。

  整容派提出的理由——“避重捺”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书法作品中,不仅有单个字的“避重捺”,而且有篇章层次上的“避重捺”,相邻太近都带捺的字,采取一些变形是很常见的。既然要“避重捺”,那么是否在印刷中也要搞几种写法呢?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再说,印刷体字号一般都很小,一个小小的“提”与“横”之间、“捺”与“点”之间的区别,从审美的角度看,差异实在太小了。

  显然,整容派完全混淆了印刷体与书法创作的区别。把书法创作中某些艺术规则引入到印刷体中,既没有必要,在技术上也无法实现。写书法的人,傻到根据课堂上的汉字写法依样画瓢的,我一个也没见到。而对不写书法的人来说,又哪有闲心去管这些东西?

  汉字是用来交流的,这44个字,从使用的角度看,没有什么硬伤,就像一个95分的美女,非得要在它脸上动刀,整成100分,有必要吗?再说,这44个字,大家都已经看得习惯了,习惯就觉得美,动刀之后,反而有点别扭。总之,对这44个汉字进行整容,“收益”低得可怜。

  那么,对44个汉字进行整容的成本有多大呢?很可能大到你难以想象!

  原来的字典词典要作废重新印,代价自然不菲,中国13亿人,汉语字典词典的存量至少有2亿本吧,以一本5元计算,就是10亿元了。教师进修、宣传推广,计算机字库、输入法、排版铅字的调整,上面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开支将会是天文数字。政府路牌、交通标志之类的,也要改过来,成本同样是惊人的。

  更不用说因为字形变化引起的沟通混乱、磨擦的成本了。按照整容派的说法,这44个字只改宋体,不改楷体,只改印刷体,不改手写标准,目的是避免影响小学生的识字和写字。岂不知,人的识字和书写是贯穿一生的,越是小时候形成的习惯越难改,这样无意义的整容,只会平添混乱,并且,汉字书写体与印刷体一致这一规律今后恐怕也要打破了。光是围绕书写对错,造成的争执和混乱都将难以计数?大写数字“贰”字曾有两种写法,虽然1980年代进行了统一,但是至今两分钱的硬币上还是原来的写法,老百姓为此头痛,就算是30年后的今天,每天全中国各种票据上因写错“贰”字而浪费掉的纸张都难以计数。消灭“贰”字的异体字,成本虽然巨大,但假以时日毕竟还有收益,而现在给汉字整容,岂不是等于在制造新的异体字吗?

  文字是人类运用最频繁的交流工具,统一和固定,交易成本极其微小。除非是迫不得已的硬伤,都不要轻易动它,就算是极微小的改变,其代价也会是天文数字(汉字繁改简,尽管一次性成本巨大,但由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普及,其后续收益极其巨大,所以繁改简是巨大的成功)。电脑键盘QWERT布局,不合理却延用至今道理就在此。跨国公司改动一下名字,仅办公用品和对外标识的改变以及让公众认识新名字的推广费用,往往就要付出数亿美元。如此算来,给44个汉字整容,轻轻的几刀,代价很可能要以百亿千亿来计算。

  以低得可怜的收益对天文数字般的成本,这不是瞎折腾是什么?

  回过头来看,这个明摆着是瞎折腾的建议,又怎么会出街呢?这涉及到政治,或者说涉及到组织的一般原理。自我膨胀是任何组织和机构的本能。

  国家语委,是进行语言文字改革和研究的一个机构,繁改简当年就是它来推动的,完成这些主要的任务后,就只能作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了,其作用基本上边缘化了。对任何一个组织或机构来说,边缘化就意味着权力、利益和社会声望的下降,为了证明它自身的价值,它必然要“作一些事”,或者自觉不自觉将一些芝麻粒大的小事扩大化,有了事,才有拨款和人员,它才能避免消亡的命运,甚至可以借机扩大。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它当然会放大自己的重要性,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不考虑社会的成本。汉字整容,这种瞎折腾的事情,就是这种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结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