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0年9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辩证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
孔 伟

证券时报记者 孔 伟

  近一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反复走高牵动着领导层的心,也对百姓的餐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小宗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影响还不是太大的话,那么近来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要粮食价格的较快上涨,就切切实实地给管理通胀预期带来了不小压力。

  应该肯定的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确实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实惠。虽然化肥、农药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成本,绿豆、大蒜、生姜等小宗农产品的利润也更多地停留在中间环节,但毫无疑问,随着农产品的涨价,农民收入会相应地较往年增加,这有利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热情,尤其保护了粮农的种粮积极性,在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证了我国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

  与此同时,粮价上涨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是有益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就认为,粮食价格上涨有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长期来看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具有积极意义。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马晓河也指出,粮食安全是个大问题,而保持一个很高的自给率才能保证国内粮食安全。

  不过,从消费者层面,尤其是对低收入消费者而言,农产品价格上涨肯定不是一个好消息。民以食为天,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一旦大幅上涨,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是,由于近阶段通胀压力较大,农产品价格上涨还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食品类在我国的CPI构成中约占1/3的权重,而农产品无疑是食品的“源头”。同时粮食作为最基础的产品,产业链非常长,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国内主要粮食品种并没有出现短缺现象,但政府仍需要出台更多调控措施,“对症下药”,综合治理,抑制市场的价格上涨预期,实现通胀预期管理目标。

  为防止粮价上涨预期被利用,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尽量弱化投机资本的炒作风险,加大对投机性炒作的打击力度,避免因为中间环节的“恶性膨胀”而导致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应审慎监管,严格控制货币投放流向,并适当增加农产品供应,比如动用储备粮,通过释放库存而对市场价格起到平抑作用。

  事实也正是如此。8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粮生产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增收;针对投机资金炒作农产品的现象,相关政府部门也正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农产品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国储局也多次进行粮食拍卖,对增加市场信心、保证粮食供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日,不少农产品价格明显回落,分析人士认为农产品市场仍有继续回调的要求,可见调控已经初见成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