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1版:专 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观察
机制是解决重组杂症的良方
于 夕 蔡 楠

      证券时报记者 于 夕 实习记者 蔡 楠

  业内人士指出,在承认广东国资上市公司重组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其中存在信息披露有瑕疵、整体安排欠周全、方案设计需进一步完善等细节问题。

  在证券市场日趋成熟和规范的当下,上市公司重组这一涉及面广、牵涉利益巨大的行为,在信息披露问题上最容易“翻船”。据了解,虽然监管部门目前对上市公司重组信息披露的重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对整个进程步步设防,但对有国资涉及的重组往往鞭长莫及、有心无力。

  一位长期从事上市公司监管的人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国资参与的重组监管起来有如下难题:其一,涉及面太广,在有些重组中,国资参与部门和人员众多,很难有效控制信息的传播;其二,审批环节过长,一般而言,国资主导的重组从立项到审批最起码需要半年时间,期间的任何推进都可能被有意无意地泄露出去,进而引起市场波动;其三,由于监管范围和监管力量的限制,对国资内部的信披监管主要依靠其内部规章制度,而这和现行市场监管要求之间的差距短时间是难以找齐的。

  2010年中,中山公用“内幕交易事件”被踢爆,则是广东国资重组上市公司信披违规的典型代表。从这一事件中,有三点值得玩味。首先,中山公用重组是2007年的事情,时隔三年才因原中山市市长李启红涉嫌经济犯罪被中纪委带走调查而被踢爆;其次,牵涉其间的中山公用原董事长谭庆中与原总经理郑旭龄,均有着丰富的证券市场经历,堪称资深人士;最后,事发后,为保证中山公用正常运作,公司前任董事长郑钟强再度复出,代理董事长、总经理。由此,现行监管部门对此类事情的监管的作用和局限得到了全面的注解。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困难重重,但是规范重组过程中的信息披露仍然时不我待。这一方面需要对重组中涉及的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信披规范“扫盲”,提高相关的内幕信息知情人的法律意识,形成自我规范;其次还需要监管部门对内幕交易进行持续和彻底的严厉查处;另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只有警钟长鸣,才能够净化市场,遏制蠢蠢欲动的资本欲望,继而彻底杜绝贪婪资本的铤而走险。

  针对国有企业的资本运作程序与股市公开透明法则极易发生冲突和由此产生的监管难题,广东省社科院产经所的丁教授表示,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在谋划并购重组等事项时上报审批材料的时间太长,审核环节较多,在这个链条中涉密的人数很多,一着不慎,就会导致内幕信息泄露,引发股价异动。为避免夜长梦多,应提高地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审核效率,可考虑将地方国有企业重组的审批权下放至地方国资部门,避免层层审批和重复审批。

  另有资深重组人士在和证券时报记者交流中表示,广东国资在上市公司重组中大胆、坚决退出某些行业,在值得其他省份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在整体安排、制度设计上更完善和严谨一些。在他看来,某些广东国企变身民企,在当时看来是双赢的结果,但回头来看,个别实际控制人耍了一些花招,得到了利益的大头。此外,风华高科在广东广晟入主后,资产注入缓慢,收购资产质量受到市场质疑,既有与市场各方沟通不到位,也有重组方案设计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

  此外,记者在走访上市公司中发现,缺乏激励机制等也是国资重组上市公司后,市场各方集中关注的问题之一。有市场人士就认为,广东作为国内资本市场大省,可以考虑在激励机制上先试先行,真正使得从乌鸡变身而来的凤凰越飞越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