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4版:专 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下一篇 4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在山西证券上市之际(三)
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山西证券迈向腾飞新纪元
于德良

  秉承晋商精神,坚持不懈创新的山西证券正在走向新的辉煌。

  经过多年积累,以上市为契机,山西证券将进入经纪业务量质并进,自营、投行、资产管理业务比翼齐飞,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直接投资业务全面开花的新纪元。这是厚积薄发、稳健进取的晋商精神在现代金融领域的再一次成功演绎。

  这一幕幕精彩大戏的导演者正是山西证券的领导层,从开篇布局到上市做强做大,再到未来5年愿景,无不体现出领导层的前瞻性思维、长远战略眼光和全盘统筹谋划能力。

  规矩为王 从制度创新到文化创新

  在资本市场上,不认识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认识了风险,就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控制。这是山西证券张广慧董事长经营风险23年的深刻体会。山西证券就是在不断遭遇风险、不断认识风险、不断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在过去22年中,制度和管理创新成为贯穿其发展史的一条主线。

  按照公司老员工的回忆,在1988年成立之初,当时山西证券的前身在管理上只有薄薄几页写着35条规则的小本。

  1995年,经过几年探索、积累,山西证券终于完成了首次《管理制度汇编》,第一次对公司主要业务和风险进行梳理,在重要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推行“监理制”。山西证券推行的“监理制”成为证券业的首创。

  2004年-2006年,公司经历了我国证券业著名的“综合治理整顿风暴”等事件,完成了其第二、第三次《管理制度汇编》。

  2008年,为符合证券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山西证券再度对制度进行了完善和创新,构建了以合规体系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制度。

  山西的宅院大多左右对称,各房室设计得尊卑有序,等级分明。也许正是山西人这种“重规矩”的性格使得山西证券在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外,更具备了极强的执行力,使得这些创新真正渗透到了每条业务线上。

  自营业务最能体现证券公司对风险的把控能力。1995年,在汲取了“3.27”国债期货风波的教训后,山西证券即刻提出了,“管理同步监督、自营统一控制、资金集中管理、人员流动淘汰”的四项经营基本原则,和“人员不能乱进、自营不能乱做,资金不能乱流”的三大纪律。每一个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山西证券员工都对此耳熟能详。在对自营资金的严格控制下,当时的山西证券虽规模不大,却躲过了一波又一波券商倒闭、兼并的浪潮,坚韧成长。

  2008年,制度的创新帮助山西证券躲过又一劫。据了解,A股市场大跌,当时山西证券要求自营部门人员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及时止损。“哪怕看好持仓的股票明天会涨停,今天亏到了额度就必须平仓止损”。“2500点时,大家都判断要反弹了,应该马上进场,但张广慧董事长依旧表态,务必按制度办事,不要凭主观判断。结果,股票居然又下滑了近1000点。”谈及当时的场景,很多员工依旧记忆犹新。最终,凭借健全的制度,坚强的执行力,使山西证券成为了当年熊市中,为数不多的自营业务依旧保持盈利的券商。

  在山西证券的发展历程中,和国际明星投行合作创办中德证券意义重大。中德证券成立至今已显示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其成功的背后同样是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因为担心控制权旁落等问题,很多国内券商不愿成立合资公司。“我们在谈判初期,已经把今后可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分歧达成共识后制度化,现在出现的所有情况双方只要按照当时定下的规矩来处理即可。”一位经历过整个过程的员工这样回忆。

  此外,无论是2007年第三方账户存管工作,还是之后的不合格账户清理工作,不断完备的制度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力,使得山西证券均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如今,即将上市的山西证券再一次对其制度进行创新,并将其上升到了文化层面。“风控比盈利更重要、合规比创新更重要、规则比权利更重要、执行比规划更重要、做优比做大更重要、廉洁比业绩更重要、良心比诚信更重要、培养比引进更重要、防范比治理更重要、安全比速度更重要”,张广慧董事长总结提炼出的这十条自律文化朴实无华、务实贴切,为山西证券今后做大做强奠定了浑厚的文化基石。

  补充资本 业务创新在持续

  熟悉山西历史的人都知道,曾经辉煌的山西票号在衰落之际没有打破观念,看清形势,建立起新的银行体制,致使最后没落,用张广慧董事长的话讲,就是没有与时俱进。如今山西证券,一方面秉承了晋商一贯有之的勤俭、诚信,更兼具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经纪业务方面,山西证券已经充分认识到提升服务将是今后抑制佣金率下滑的最有效手段。就在今年10月12日,山西证券推出了其旗下经纪业务服务品牌“汇通启富”。据了解,“汇通启富”是按照公司客户的分类级别为基础,由此建立的涵盖各个不同层次需求的综合经纪业务服务品牌,旗下共设有财智汇、金典通、闪盾、专家启富、品质人生5类品牌产品和服务。按照山西证券的规划,该品牌推广工作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达到客户认知、认同和信任的目标。

  除经纪业务外,山西证券一直将创新业务发展作为其利润的拓展点。虽然过去由于净资本受限等因素,某些创新业务还无法展开,但其全套严密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面落实。这也是晋商“做足功夫,再求行动”的稳健作风在山西证券创新业务中的体现。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山西证券已经对直接投资业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充分准备,并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业务资格申请。

  融资融券业务方面,公司已成立融资融券业务推动小组,全面着手制度、流程和系统建设工作。并已着手从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准备。

  同时,在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山西证券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据了解,资格获批后,2007该公司三次创设“南航JTP1”认沽权证,当年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4,114.17万元。2008年5月其将南航认沽权证赎回并注销,两年累计实现投资收益17,017.78万元。这些不但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为深入开展衍生产品业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体系。

  2010年,山西证券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加强衍生产品业务研究和创新,有力推动该业务的发展。

  截至2010年6月30日,山西证券的净资本已经达到16.5亿元,公司上市后净资本将可完全满足证监会对于融资融券和直接投资业务的要求。届时,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将对破壳后的创新业务起到全面的支撑作用。

  厚积薄发 金控模式开创未来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奋斗,隶属于山西省金融旗舰国信集团的山西证券,终于即将叩开上市之门。资本金的补充,更先进企业管理模式和监督自律体制,将给这家中西部的龙头券商带来质的飞跃。

  厚积薄发是中国人历来尊崇的发展模式,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山西企业自然传承了其精髓。为了布局金控格局,山西证券已经备战良久。

  经过两年洽谈,2009年7月,中德证券正式诞生,开局就站在了目前国内合资投行的最顶端。除了承销业务的收入,德意志银行的加入使得山西证券在财务顾问、大型企业债券承销等原先无法涉及的领域有了质的飞越。投行部的员工从中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人员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较高的提高。

  同样,山西证券在2007年9月收购了大华期货,经过三年的准备,在多次增资后持有大华期货92.31%的股权。最初被收购时,大华期货底子薄,仅有一家营业部,但经过三年的努力和发展,大华期货在国内已经有12家营业部,公司风控能力、团队实力等综合实力得到很大提升。这使得其能够在股指期货开闸的第一时间,分享新业务带来的利润增长。

  与此同时,IB业务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在证监会启动券商IB业务资格重审后,山西证券和大华期货积极推进营业部IB业务的验收工作,目前已经有20家证券营业部纳入证监会第一和第二批开展IB业务的许可范围,开户数量稳步递增。

  资产管理方面,山西证券的第一支集合理财产品“汇通启富1号”目前已成功运营。据了解,其正在准备“汇通启富2号”,并将陆续推出小集合产品。

  山西证券总裁侯巍称,未来公司其他业务也不排除设立专业子公司的可能。

  数据显示,国际上成熟的金融机构体系中,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可占到证券公司总收入的5%至10%,资产管理业务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也可达到20%。这表明,这些创新业务对券商而言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上市之后,山西证券将形成经纪业务量质并进,自营、投行、资产管理业务比翼齐飞,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直接投资业务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对于今后的道路,山西证券也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在未来五年,其期望经纪业务网点能达百家;投行业务以中德证券为平台,跻身行业前五名;期货业务网点力争达到20家;其他各项业务进入行业前20名,综合管理能力达到行业一流,最终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成为有特色、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一流证券公司。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我们相信,山西证券将因为其务实、稳健、创新的风格成为明日资本市场上的闪亮明星,也借此续写百年晋商辉煌,引领山西重建中西部金融中心。 (撰稿:于德良)

  (企业形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