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2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资金价格测市场流动性挺靠谱
朱 凯

证券时报记者 朱 凯

  未来宏观政策走向成为近期市场的热点。实际上,在“猜测”宏观政策变动方向的同时,应当密切关注市场资金面的变化轨迹。简单说,每个交易日资金价格的涨跌,直接反映了市场的整体流动性状况,而流动性的多寡则决定了市场主力对投资力度及投资品种的选择,并可很大程度上提供对宏观政策的科学预判。

  首先是我国的银行间市场,这个市场的主体是各类银行及券商、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银行拥有大量的资金与绝对的话语权。回购利率(即资金价格)上行,表明大行等不再愿意拆出资金,市场的资金融入成本便随之上升。此外,在季末银行存贷比考核、大盘股申购、新债发行密集等时段,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也会趋紧,资金价格便会水涨船高。

  除了上述“事件性”因素外,中国人民银行也会通过定期公开市场操作回笼或投放资金、通过向商业银行购汇实现人民币“被动”投放、通过准备金率的调整管理银行可用资金,以及以财政存款上缴或释放的方式回笼、投放流动性。

  研究资金价格的微妙变化,有助于市场对货币政策等作出提前分析判断。近期市场的大幅波动,除了外盘的影响之外,国内市场流动性状况所“透露”出来的政策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市场认为,高通胀及资产泡沫泛滥,引发近期的加息及准备金率“叠加”上调,而未来这一趋势也有可能得到“复制”。

  实际上,10月以来的政策紧缩并未造成资金价格大幅走高,除具备跨年效应的3月资金价格持续上行外,其他成交主力品种如隔夜和7天利率,较10月9日水平分别上涨0.64和3.75个基点,幅度非常有限。

  为何当前的资金价格并未大幅上行?其实原因并不复杂。第一,今年1月、2月和5月共计三次上调准备金率,市场被收回大量资金;第二,2月下旬至5月中旬,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11周净回笼多达1.12万亿元,当前则是净投放数量远多于净回笼数量;第三,5月末银行面对银监会年内“最严格”的存贷比考核,当前不存在这一因素;第四,7月1日的农行IPO申购与前述因素部分重叠,当前并没有足以撼动资金面的IPO;第五,央行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年内数量最多的财政存款新增月份分别为4月(增3441亿元)、5月(增3853亿元)和7月(增3282亿元),而最新公布的9月份数据则是新减(即向市场释放)2456亿元。按照惯例,今年12月份还将有万亿规模的集中释放。

  最有趣的一点在于10月份的年内首次加息,它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的存量资金。其理由在于,第一次加息完全不可怕,市场的担忧在于是否已进入了加息通道,未来会否填补2008年四季度那四次共计189个基点的降息“空间”。在这一预期作用下,投资者将中长期债券的配置需求大幅延后,导致资金滞留银行体系。

  资金价格是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晴雨表”。从以上分析中也不难判断,加息预期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困扰整个市场,而流动性尚未真正趋紧,反而预示央行未来在灵活有效运用传统数量调控手段,以及引入某些创新手段等上面都会不断有动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