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04版:港 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资股表现举足轻重
唐 盛

证券时报记者 唐 盛

  编者按:我们查阅港交所相关资料后发现,2008年红筹股、H股的市值和成交量在港股中所占比重达到高峰,2009年以来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中资股地位的下降?尤其是今年,上市新股那么多,其中多数是中资公司,但红筹股和H股市值和成交占比还是下降了,是不是受港交所积极引进海外大市值上市公司影响呢?后市投资者又该如何投资中资股呢?

  为此,我们特意请来了香港《信报》董事、有“香港股神”之称的曹仁超、招商银行(香港)投行董事总经理温天纳以及东航金融(香港)分析师廖料为我们一一解答。

  根据港交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10月31日,中资股(包括H股、红筹股)集资总额、市价总值等多项指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显示出随着中资股登陆港股数量的日益增加、内地与香港在经济方面的关系日趋紧密,中资股在港股市场上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里,H股在主板上的集资总额高达1503亿港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1217亿港元的纪录。其中,首次招股集资额约1050亿港元,约占去年全年总量的90%;上市后集资额则高达453亿港元,为去年全年总量的6倍多,这也是自1993年H股首度登陆港股以来的最高纪录!但红筹股在主板的表现则相对疲弱,创业板上的首次招股集资更是为零。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H股在主板首次招股集资额增长突出,主要与今年以来有大型股份IPO活动相关,例如农业银行(01288.HK)在7月份于内地A股和港股共集资1750亿港元,远远超过工商银行(01398.HK)于2006年创出的集资1708亿港元的纪录,成为最大规模的IPO活动,为H股首次招股集资额全面赶超去年奠定了基础;另外,H股上市后集资额创出17年来新高,可能是由于中资股,尤其是中资金融股的大规模再融资所致;而H股和红筹股在创业板表现的没落,显示相关资源仍有待开发和挖掘,前景和潜力巨大。

  从市价总值数据看,截至10月31日,H股以52406亿港元的总市值远超去年底的46864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约25.39%(去年底为26.37%);红筹股则以43389亿港元的总市值,大幅超过去年底的38621亿港元,占总市值比例约为21%(去年底为21.73%)。有分析师指出,由于市价总值是一个动态数字,所以最具参考意义的是总市值占比。他表示,从数据看,H股和红筹股都继续保持了领先的优势,表现比较平稳。如果在四季度,内地经济大幅改观,使企业盈利出现好转,则中资股的表现将好于大盘,其占比领先的情况将更为明显。

  如果以市值论,谁又是H股和红筹股中“巨无霸”呢?港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建设银行(00939.HK)以16604亿港元的总市值高居H股的榜首,工商银行及中国银行(03988.HK)紧跟其后,总市值分别为5182亿港元及3527亿港元;中国移动(00941.HK)则以15840亿港元的总市值称霸红筹股,其次是中海油(00883.HK)及中国联通(00762.HK),总市值分别为7173亿港元及2596亿港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