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9版:视 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下一篇 4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读“稳健”:未来政策更趋灵活
  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政策基调
  央行的货币政策表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决定了未来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走向,而基调的确定是建立在对过去一年经济所出现问题的判断上。从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基调上看,在经济面临重大改革时,如1999年、2001年、2007年及2010年,阶段性的重点经济问题往往被定为主基调。而经济平稳发展、通胀可控的年份,经济工作的基调往往被定为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稳健”背景和内涵

  目前来看,货币政策基调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之前,“稳健”提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定调2003年,第二次则是定调2007年。这两次提法均是对于前期政策的一种延续。由于受海外市场影响,2001年宏观经济出现了较大的下滑。2002年被定调为“扩大内需”,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宏观经济也开始逐步走出低迷。“稳健”的背景则是在宏观经济开始企稳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固的背景下提出的。这种“稳健”很大程度上是在对宏观经济形势保持密切关注的情况下,对原有政策的适当延续。

  2006年底提出,对2007年定调“稳健”则是在宏观经济运行的另外一侧。2006年中期,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快速上行,并到达了30%左右的调控警戒线。压信贷和压投资的政策调控开始出台,并取得了成效。2006年底对于2007年“稳健”的定调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宏观调控取得了成效,但需要有一个观察期。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中对于“稳健”的提法用得更多,但在中央精神的影响下会加上一定倾向性的表述。

  中性说法是对原有政策延伸

  “稳健”的提法本身是中性的,其会跟随宏观经济波动而相机抉择。也就是说,“稳健”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倾向性,其前提是宏观调控已经进行,效果仍将进一步等待验证。其未来则要依据宏观经济的具体运行情况而决定。我们重点观察在中央提出“稳健”之后的2003年、2007年的政策和实体表现。从货币供给与信贷供给来看,2003年和2007年的初期表现平稳,数据波动更多体现了前一阶段政策的延续。

  2003年和2007年年中的货币供给都出现了逆转,宏观调控开始显现出从“稳健”转向“从紧”。但这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宏观经济中所面临的新现象,主要是投资增长和CPI增长过快而致。综合上面的分析,“稳健”提法将会影响第二年初期的政策执行,这种执行更多是原有政策的一种延伸。但是,“稳健”本身的中性也预示着未来的政策将更加灵活。

  防御性行业配置价值延续

  对于“稳健”政策提出,我们重点考察这个时间点前后的资本市场表现。2002年底对于2003年“稳健”的定调,并没有改变行业的领涨结构,钢铁、金融、交运设备仍然是市场的领涨板块。

  在2006年的基调转变中,行业表现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2006年,强周期品种有色、地产、交运设备等涨幅居前。但从定调之后延续到2007年3月,防御性的行业表现相对更好,这也是对于前一段政策延续所进行的反应。当前而言,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们认为,基调转为“稳健”之后,对于调控的延续将是大概率事件。在行业配置上,沿着基调转变之前一段时间的配置逻辑有合理性。至于未来货币政策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怎么构建资产配置,则要看实体经济的运行。

  基调转变之前是由偏松转向偏紧的调控,这对于防御性行业来说影响相对较好。2011年初在面临较大调控压力的情况下,防御性行业的配置价值会延续。 (长江证券研究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