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7版:崛起之路·安徽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足皖江示范区 实现传统与新兴产业并举

国元证券研究所

  二十年来,安徽省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优秀公司通过各种方式上市,为安徽企业发展壮大,改善融资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目前,安徽省共有A股上市公司65家,其中主板上市公司45家,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分别为16家和4家。

  当前,安徽省上市公司涵盖原材料、装备制造、服务业和农业等众多大类产业。从各产业的比重来看,原材料、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占据了皖江区域的半壁江山。单就制造业来看,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成为本区域的主导力量。

  从行业类别上看,安徽省现有房地产上市公司2家,电力上市公司1家,采掘业公司2家,传媒类公司2家,电子类公司2家,纺织服装公司2家,机械设备公司14家,建筑业公司2家,交通运输类公司2家,金融1家,金属、非金属7家,农业2家,批发零售公司1家,其他制造业公司1家,社会服务业公司2家,石油、化工公司13家,食品饮料公司3家,信息技术公司3家,医药、生物制品公司2家,造纸印刷公司1家。汽车、机械设备、建材、化工等行业都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

  安徽省上市公司总体上体现出盈利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特点。2009年安徽65家上市公司实现近利润129.7亿元,同比增长28.3%。今年前3季度共实现净利润140.87亿元,同比增长53.78%。其中海螺水泥、马钢股份等公司前3季度净利润都超过10亿元。国投新集、恒源煤电和江淮汽车等公司都实现了利润的高速增长,且净利润总额都超过5亿元。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安徽以此为契机,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依托,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给安徽上市公司带来良好发展机遇,业绩有望快速增长,投资价值不断提升。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有A股上市公司近50家,它们都将直接受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汽车、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共八大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芜马巢产业组团、铜池枞产业组团、安庆产业组团等三大产业组团将成形。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养新的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对接区域内骨干企业,支持企业改组改造,加强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形成系统集成能力,发展壮大了一批以江淮汽车、星马汽车和安徽合力为代表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冶金板块中的铜陵有色,化工板块中的皖维高新、六国化工,非金属材料板块中的海螺水泥、海螺型材等也都表现出色。

  例如江淮汽车向乘用车转型的战略调整已见成效,争取在一到两年内夺取江淮战略转型的全面胜利——商用车占据行业稳固地位,乘用车进入主力阵营。安徽合力产销连续19年保持全国同行业第一,每年约占领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内市场。2009年,安徽叉车集团列世界叉车制造业第8位。

  除承接产业转移外,安徽还大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安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光伏、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并加快建设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铜陵六大新兴产业基地。近年来,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年均约30%的速度迅猛发展,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安徽电子信息产业已产生了一批如语音产品、高亮度特种显示器件、光刻机、多普勒气象雷达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和特色产品;形成信息家电、电子材料和元器件、雷达装备制造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以及软件、汽车电子、微电子等自主创新突出的新兴产业领域。在此过程中,以科大讯飞、皖通科技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