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克观银行 天平开始倾斜了吗? 2013-08-1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罗克关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上周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一则消息,应该足以让市场警惕中期可能出现的资金异动状况。 记者注意到,OECD在8月8日公布的月度综合领先指标(CLIs)显示,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动能已经出现分化。 OECD的结论是,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增长已经较为稳固,经济复苏的势头开始增强,但是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大多数新兴国家市场,其增长势头却正在出现放缓的势头。 这个判断如果成立,那将意味着从2009年开始由新兴国家市场充当全球经济增长火车头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发达经济体有可能会重新接过领跑棒。退一步讲,即便并没有达到格局转换的临界点,经济增长动能此消彼长的过程也将可能延续。而这个过程,将会对全球资本的流向产生更加直接的影响。 其中原因在于,美联储放风启动政策退出,主要是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而一旦经济基本面也出现同步变化,资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收益率的分化实现,那跨国资本的流向逆转将会更加义无反顾。如果资本流动的规模足够大,就必须警惕其对经济和金融系统带来的冲击。 对于刚刚经历6月末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的中国市场来说,这显然意味着“钱荒”的阴影不会就此轻易离去。央行近期的公开市场操作风向,似乎也在悄然匹配这一变化——6月20日,在今年最后一期央行票据发行完成之后,央行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暂停回笼货币,持续向市场释放到期资金;而在7月30日,逆回购在暂停7个多月之后再度归来,向市场加大资金注入力度的格局再度成型。 这种巧合并非偶然。6月份的外汇占款数据其实已经给出预警,央行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2013年6月外汇占款余额减少412.05亿元,为2012年11月以来首度出现负增长。而随着上周7月份货币信贷数据的出炉,下半年是否有需要降准的争论也开始悄然蔓延了开来。 记者以为,从目前来看佐证OECD结论的依据主要是短期数据,中长期趋势依然有待观察。但所谓未雨绸缪,在只有轻微迹象出现之时做好应对预案也属必要。因为如果这种经济增长动能的分化成为现实,那么中国所面临的货币政策环境会随之发生剧烈改变,维持市场平稳的难度也会更大。 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面对有可能发生的资金面剧烈波动。根据8月2日公布的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目前央行的政策工具箱内共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6大类流动性管理工具。央行的态度也非常明确,就是将运用上述这些工具组合来“管理和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 其次,则是如何面对杠杆率过高的企业和政府平台。在资金不断涌入的环境下,这一问题的解决难度要相对容易,因为即便银行体系停止向其融资,其他市场渠道也能比较容易满足其资金需求。 换言之,用时间换空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在资金开始退潮的情况下,银行体系之外的其他资金补给渠道一旦被切断,这些问题就会很容易集中得以暴露。无独有偶,审计署刚于近期启动对地方债的全面摸查。记者相信,资金面可能出现波动应是技术层面的考虑之一。 最后,当资金流入对汇率持续形成升值压力,一旦转为资金流出而形成的贬值压力,央行应该如何增大弹性空间给予应对?进一步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用市场动能来化解冲击是可行的选项之一。 巧合的是,8月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13年年中分局长电视电话会议简要中,也开始重点强调要“坚持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