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3年9月2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证券业反思 创新风控须平衡

2013-09-0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杨庆婉
本报资料图

  证券时报记者 杨庆婉

  近日,证监会通报了光大证券8·16异常交易事件的调查处理结果,调查速度之快与处罚力度之重前所未有。

  业内人士表示,光大证券的一次交易异常演变成内幕交易,证监会的处罚虽较为严厉,但也在情理之中。此次事件也给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敲响风险警钟,在创新业务中要平衡好交易“效率”和交易“安全”,防范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

  借鉴反思

  光大证券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证券期货行业的警惕。“事后,我们紧急召开了会议,讨论此类事件会不会在本公司发生,万一发生了应该怎么处理。”上海一家券商总裁对证券时报记者如是说道。

  记者采访获悉,无论对光大证券持理解态度的,还是认为8·16事件影响恶劣的证券期货人士,都对光大证券的两点做法感到震惊。

  一是光大证券的策略交易系统运行不足15个交易日就进入实盘操作,“这让人很难想象”,一位从事金融衍生品投资的业内人士表示。二是光大证券在信息披露前就进行反向操作,“虽然光大采取的避险手法属情理之中,但在未公开披露前这样操作就成了内幕交易。”

  上述券商总裁表示,在向创新业务迈进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速度”和“风控”的平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要高度重视对新型交易方式、量化交易软件和信息技术系统的管理,确保风险可测、可控,防范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

  违背市场公平

  在8·16事件发生14天后,证监会便公布了对光大证券异常交易事件的调查处理结果,效率明显高于对以往违规事件的处罚。

  “以前都是过了大半年或更长时间才公布调查处理结果,处罚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位南方券商负责人表示,这次是首次因交易软件缺陷引起的极端个别事件,也表现出系统风险是随时可能发生的。

  处罚的依据,是光大证券的行为已构成“内幕交易”。8月16日上午,光大证券的自营业务套利系统存在技术设计缺陷导致异常交易发生。14时22分公告前,光大证券知悉市场异动的真正原因,公众投资者并不知情。光大证券本应戒绝交易,待内幕信息公开以后再合理避险,但其在依法披露前即着手反向交易,明显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证监会的处罚虽然严厉,但也合情合理。也有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觉得,光大证券刚开始只是一起偶然的异常交易,但最终却因为缺乏违规意识演变成了内幕交易。

  “不过,这也说明证券市场确实存在一些制度漏洞和不公平交易的现象”,上述券商人士表示,以身试法者当然要受到严惩。

  证监会建议“对于投资者因光大证券内幕交易受到的损失,投资者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虽然民事诉讼可能旷日持久,但这也为投资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权提供了底气。

发表评论:

财苑热评: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光大证券8·16事件追踪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要 闻
   第A006版:银 行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数 据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公 司
   第A011版:公 司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聚 焦
   第B005版:深 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信息披露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证券业反思 创新风控须平衡
暂无基金下调光大证券估值
光大证券两高管辞职
光大证券领“史上最重罚单” 证监会处罚获舆论肯定
天价罚单难解中小投资者维权之难
铁路建设开启新一轮投资周期 中国中铁业绩超预期增长

2013-09-02

光大证券8·16事件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