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3年9月2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相关新闻TitlePh

母公司内控加强 基金子公司步调放缓

2013-09-0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张哲

  证券时报记者 张哲

  今年以来大步流星全面出击的基金子公司,日前被念监管“紧箍咒”。多方信息表明,基金子公司的步调正在逐步放缓。

  “协会最近召集了各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开会,主要内容就是强调风控。”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知情人士说。与此同时,来自多方的消息显示,监管层在北京、深圳也召集了类似的业务工作会议,会议内容同样是强调风险。

  事实上,在会议召开之前,业内传闻多家基金公司子公司内部叫停业务。“也不能说叫停,其实就是母公司觉得步子迈得太大了,需要调整节奏,控制风险。”上海一家小基金公司投资人士说。据了解,其所在基金公司旗下子公司各项业务之前已在逐步收紧和放缓,“母公司领导之前是做信托的,我们的项目对风险的把控本身就比其他同行更高。”他说。

  事实上,子公司问世不足一年时间的发展可谓是狂飙突进,尤其是银行系基金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平安大华、民生加银旗下子公司借助母公司平台规模激增五六百亿,兴业银行基金旗下子公司兴业财富资产管理成立才两个月,据说规模也有一两百亿。除了银行系以外,基金子公司更是频繁活跃在地产融资、股权质押、定增等业务平台,万家共赢、兴业全球资产等规模都在百亿元左右。

  “监管层开会强调的就是风险,基金子公司出问题,母公司难免遭受影响。”一位知情人士说,南方一大型基金公司旗下子公司业务已被母公司暂缓,“他们两个月搞50亿,步子确实有点大。”

  还有一些公司对子公司业务原本就不“感冒”,所以到现在也没有成立子公司。

  不少基金业内人士将子公司称之为“盲肠”。首先,子公司的不少业务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资质差、风险高;其次,对基金公司来说,核心业务仍然是公募业务,子公司如果沦为银行或者信托的一个次级平台,一旦出现问题随时可以切除。

  宽松的业务监管为子公司开展多元资产管理服务提供了足够空间,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由于子公司规则灵活,一些信托等无法接手的项目也可以借助子公司的牌照做,绝大多数都是通道业务,这里面的风险是不可控的。

发表评论:

财苑热评: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光大证券8·16事件追踪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要 闻
   第A006版:银 行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数 据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公 司
   第A011版:公 司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聚 焦
   第B005版:深 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信息披露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绝望! 公募业务天下已定格局难撼 突围! 非公募崛起于草莽
母公司内控加强 基金子公司步调放缓

2013-09-02

聚 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