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3年9月2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股权溢价变折价 私募合伙人进退两难

2013-09-0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邱玥

  证券时报记者 邱玥

  股权激励是私募基金公司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了解到,一些私募合伙人在退出时,手上握有的股权却成为“烫手山芋”。

  在私募界,关于合伙人的退出,普遍的做法是私募基金公司合伙人在退出公司时,手上握有的股权由公司溢价回收。前一段时间,上海某大型私募基金合伙人在退出时,股权溢价的承诺就得到公司的兑现。

  由于经营理念不合,深圳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合伙人想要退出。此前在进行股权激励时,原本承诺手上握有的股权在退出时溢价回收,但现在这个承诺却无法兑现。据该合伙人透露,现在这部分股权不仅不溢价,还要打折扣。

  在公募基金行业,股权激励需要重重审批,还有公开披露。但是私募基金却不一样,私募基金公司的股权激励比较随意,就算是书面协议也难免会留下法律漏洞,更不用提口头协议了。上述私募合伙人还透露,如果他不同意折价回收,公司老板就宣布公司破产,到头来这些股权就变成一文不值。他说,“这样一闹,也没法继续留在公司,股权折价回收又不甘心,真是进退两难。”

  私募基金的业绩好坏会直接影响各合伙人之间的关系。业绩好,矛盾或被掩饰,甚至被化解。但当业绩不佳时,各种积累已久的矛盾就会如同火山爆发般一起涌现。

  最近几年A股市场持续走熊,不少私募业绩欠佳,私募基金公司赚不到钱,公司老板自然也不愿意溢价收回合伙人手上的股权。而私募基金公司的股权并不像上市公司股权的流动性那么强,一旦发生纠纷,相关的法律监管也存在空白,合伙人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事实上,承诺无法兑现的情况在私募界并不少见。深圳另一家私募基金的人员透露,在来自己谋职的这家私募之前,公司明确许诺会给他股权激励,但等了一年多也没有兑现承诺。

  私募行业的人才流动性非常高,业绩做得好的想单飞、经营理念不合想拆伙,并且随着新基金法的实施,私募基金公司很快也可以发行公募产品,公募基金经理弃公投私的现象也会逐渐增多。而股权激励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承诺无法兑现,只会让人才流失得更严重。

发表评论:

财苑热评:

   第A001版:头 版(今日36版)
   第A002版:光大证券8·16事件追踪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要 闻
   第A006版:银 行
   第A007版:市 场
   第A008版:数 据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公 司
   第A011版:公 司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中国基金
   第B002版:新 闻
   第B003版:私 募
   第B004版:聚 焦
   第B005版:深 度
   第B006版:动 向
   第B007版:数 据
   第B008版:基金经理
   第B009版:观 点
   第B010版:理 财
   第B011版:理 财
   第B012版:数 据
   第C001版:C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C002版:信息披露
   第C003版:信息披露
   第C004版:信息披露
   第C005版:信息披露
   第C006版:信息披露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C009版:信息披露
   第C010版:信息披露
   第C011版:信息披露
   第C012版:信息披露
私募五大派别PK 公募派平均收益13%领跑
量化投资需与时俱进 机会仍在成长股
自贸区概念仅为阶段性热点
数据观察
股权溢价变折价 私募合伙人进退两难
私募博言

2013-09-02

私 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