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1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合成谬误”令垃圾股炒作持续火爆

2014-03-08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肖国元
官兵/漫画

  “合成谬误”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说的是每个人从自己的理性出发采取行动,但最终达致的结果却不经济。比如,每个人都想多赚钱,于是理性的选择就是提高产量。但大家都这样做的话,商品就会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多赚钱的愿望就难以实现。股市里也有这样的事情。

  沪深股市有一个持续而比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题材股、概念股大受市场追捧,周而复始。尤其当市场低迷之时,这种现象往往更加热络。而垃圾股更是集大成于一身,备受投资者宠爱。但是,不管投资者对它们多么钟爱有加,最后的结果大体上差不多,即“乌鸡变凤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实践早已证明,而且仍将继续证明,这类炒作大多是“零和游戏”,但为什么能够循环往复?难道投资者失去了理性?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预设前提是:人是理性的。否则,我们的分析就失去了基础,这样的分析也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股市实践也表明,投资者也不是不理性的。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解析题材、概念与垃圾股的炒作。这样的解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市场真相,也有助于我们认识投资者的行为特征,更有益于我们厘清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改进监管、提高市场效率提供有益的政策指引。

  无论题材、概念,还是垃圾股的炒作,通常都有一些颇具想象力的噱头,包括因资产重组与注资而出现的主营业务的改变、资产的剥离以及股东结构的改变等,还包括上市公司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等。这些通常发生在经营不善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股价往往非常低,而且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沉沦。因此,一旦搭上美妙的噱头,“咸鱼翻身”的大戏就登台上演了。结果是,这类股票不仅追者如云,股价也坐上了直升飞机,估值极高。

  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类公司能脱胎换骨、再展雄风的可能性实在小得可怜。相应的,股价的演绎路径大体上是从终点又回到起点。这充分证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换句话说,这类非常糟糕的公司,不是走错了路,而是做错了事。因此,一旦市场气氛有变,或者炒作背景出现异样,火热的炒作就此消弭,股价陷入长久阴跌之途。由此,投资者的热情明显用错了地方。可以肯定,从整个过程来看,投资者做了无用功,用激情与高估值奖赏了一个根本没有价值的公司。这样来看,投资者的行为是不理性的。

  仔细解剖这类股票的炒作过程,我们发现,其炒作有如下特征:1、成交特别活跃;2、炒作初期股票的换手率非常高;3、上述两种特征在股价见顶、出现转折之前特别明显。成交活跃说明题材、概念有吸引力,参与者众多;而换手率高则说明持股者对题材、概念把握不大、信心不足,对股价未来的走势没有信心。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投资者用于炒作的资金量在自己的股市投资资金中占比不大,即极少人采取赌徒式的押注炒作。这样,题材、概念与垃圾股的炒作真相大体上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出来:大数目的投资者,动用自己少量的资金,汇集成炒作的热潮,令题材、概念以及垃圾股的炒作蔚为大观,即使失败了,对大多数投资者也难以构成伤筋动骨的损害。也就是说,投资者明显存在“以小博大”的心理需求,期望通过这样的炒作博取意外收获。但实践证明,投资者很难通过题材、概念与垃圾股的炒作获取高额收益,反倒成就了题材、概念股炒作的常有常新,使得这类股票具有持久的魔力。

  股票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收益,是为了投资者自己的个人利益。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投资者的选择也是集体行动的一部分。如果许多人抱持这样的心理,就会出现“合成谬误”,就是助纣为虐。而集合炒作垃圾股,就是典型的“合成谬误”:每个投资者用一点点小钱,铸就了一场场炒作盛宴,合成了一个持久的大谬误,使得垃圾股的炒作长盛不衰。这不仅损害了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助长了操纵者,而且严重损害了“三公”原则,降低了市场效率。因此,对于监管者而言,在监管市场动向、规范投资行为等方面还有许多精细严谨的工作要做。

  当然,参与这类炒作的人也有例外,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掌握主动权的幕后黑手,他们往往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获取不当利益。其基本模式是:提前进场吸筹,然后制造舆论,再配合公司有关消息。二是不明真相的投资者轻信虚假宣传,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以致高位被套,损失惨重。翻看沪深股市的股价图,我们发现,有些公司的经营长期没有起色,但股价有规律地周期性波动,股价估值很高。还有一些公司,从公开信息看不出经营改善的蛛丝马迹,但股价从低位稳步攀升,一路上扬。这类股票大体上利用了市场“合成谬误”的逻辑,被人做了手脚。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小市值股票的火热,一些机构投资者也浸淫其中。尤其是券商与基金,也开始关注小股票的炒作,并利用自己的身份,借助专业、权威的名义,发布一些似是而非的估值报告,给这类炒作火上添油,成了“合成谬误”的驱动者。

发表评论:

财苑热评:

   第A001版:头 版(今日7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悦 读
   第A004版:热 线
   第A005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A006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A007版:百姓头条
   第A008版:调 查
   第A009版:财苑社区
   第A010版:财 技
   第A011版:股 吧
   第A012版:故 事
   第A013版:技术看台
   第A014版:信息披露
   第A015版:信息披露
   第A016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B002版:信息披露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B005版:信息披露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9版:信息披露
   第B010版:信息披露
   第B011版:信息披露
   第B012版:信息披露
   第B013版:信息披露
   第B014版:信息披露
   第B015版:信息披露
   第B016版:信息披露
   第B017版:信息披露
   第B018版:信息披露
   第B019版:信息披露
   第B020版:信息披露
   第B021版:信息披露
   第B022版:信息披露
   第B023版:信息披露
   第B024版:信息披露
   第B025版:信息披露
   第B026版:信息披露
   第B027版:信息披露
   第B028版:信息披露
   第B029版:信息披露
   第B030版:信息披露
   第B031版:信息披露
   第B032版:信息披露
   第B033版:信息披露
   第B034版:信息披露
   第B035版:信息披露
   第B036版:信息披露
   第B037版:信息披露
   第B038版:信息披露
   第B039版:信息披露
   第B040版:信息披露
   第B041版:信息披露
   第B042版:信息披露
   第B043版:信息披露
   第B044版:信息披露
   第B045版:信息披露
   第B046版:信息披露
   第B047版:信息披露
   第B048版:信息披露
   第B049版:信息披露
   第B050版:信息披露
   第B051版:信息披露
   第B052版:信息披露
   第B053版:信息披露
   第B054版:信息披露
   第B055版:信息披露
   第B056版:信息披露
   第B057版:信息披露
   第B058版:信息披露
   第B059版:信息披露
   第B060版:信息披露
“合成谬误”令垃圾股炒作持续火爆
超日债违约也许是好事
成长股坍塌 重构投资秩序
想要股市旺 不妨放开竞争降佣金

2014-03-08

财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