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密集上报“全仓对冲产品” 公募基金求师海外 2014-03-31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刘梦
全仓位运用股指期货对冲的基金,目前业内仅有2013年12月成立的嘉实绝对收益策略一只产品。此外,华宝兴业、摩根士丹利华鑫、海富通等基金公司均已或计划上报全仓位参与股指期货的公募产品。 公募基金实际投资股指期货的比例非常低,一方面是因为基金经理还不太会运用这个工具,另一方面,股指期货对冲的风险比较大。
见习记者 刘梦 在专户产品上试验股指期货对冲并积累经验后,个别步伐较快的基金公司开始将这一对冲工具真正运用于公募基金。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除了2013年12月成立的嘉实绝对收益策略基金以外,华宝兴业、摩根士丹利华鑫、海富通等基金公司均已或计划上报全仓位参与股指期货的公募产品。 “我们专户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获得了不错的业绩,现在也想把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公募上来,让更多人分享股指期货对冲带来的收益。”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数量化投资部总监刘钊说。 全仓对冲基金现仅一只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量化投资总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基金公司的公募业务上,现在很少有公司做纯粹的对冲基金。” 现有的对冲工具主要是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但由于融资融券涉及繁琐的转融通业务,公募基金尚未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因此其使用的对冲工具一般是股指期货。 前述量化总监所说的“纯粹的对冲基金”,是指全仓位运用股指期货对冲的基金,目前业内仅有嘉实绝对收益策略一只产品。 公开信息显示,嘉实绝对收益策略成立于2013年12月6日,截至今年3月21日,嘉实绝对收益策略基金的累计净值为1.017元。 据记者了解,华宝兴业近期也上报了一只量化对冲基金,也是全仓位参与股指期货。 “这个产品刚报到会里不久,就是把以前在专户的量化对冲产品公募化了。”一位熟知华宝兴业基金专户部的人士透露。另外,在专户“成功试验”股指期货而计划发行全仓对冲公募基金的,还有摩根士丹利华鑫。 知情人士透露,摩根士丹利华鑫计划上报的全仓对冲公募基金,将参照嘉实绝对收益策略的投资方式,用足股指期货的所有头寸,对冲大盘全部风险。另外,海富通基金相关人士也对记者称,海富通也上报了全仓位对冲公募基金。 老公募参与股指期货少 全仓位对冲基金,突破了监管层此前对于公募基金投资股指期货比例的限制。2010年4月21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明确提到,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保本型基金可投资股指期货,在投资比例上,买入股指期货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卖出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基金持有股票总市值的20%。 随后,一些基金陆续修改基金合同,将股指期货纳入投资范围,并向中金所申请了交易编码,但总体上,公募基金实际投资股指期货的比例非常低。 “公募基金经理之所以很少参与股指期货,一方面是因为基金经理还不太会运用这个工具,另一方面,股指期货对冲的风险比较大,万一使用后产生了负收益,影响了基金业绩排名,得不偿失。”深圳一位对冲投资经理如是说。 记者还了解到,个别基金公司风控部门对基金经理首次使用股指期货交易非常敏感。 重阳投资总裁王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监管层对公募、私募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监管力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私募在股指期货的配置比例也会有一些限制,比如要求信托产品风险敞口不超过资产净值的80%。” 因而,此前基金公司多倾向于在专户产品上使用股指期货对冲工具。记者获悉,包括易方达、嘉实、博时、富国、华宝兴业、摩根士丹利华鑫等在内的众多基金公司都已经成立了股指期货专户产品。个别主打特色牌的小型基金公司,如财通,这方面业务发展很快。 财通基金对本报记者称,截至2014年2月底,公司已发行80单针对期货的创新型专户产品,募集规模近50亿元,使用了股指期货跨期套利、股票指数期现套利等策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去年没有听到业内哪家公司有特别出色的业绩。据说一个知名量化对冲团队跟银行合作推对冲产品,还亏了钱,客户意见很大。” 该人士称,国内大中型基金公司发的对冲专户产品之所以业绩普遍一般,是因为其团队核心成员大多来自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BGI),使用的量化对冲模型也比较接近。而这类模型与2013年A股市场的风格并不契合,因而没有特别出色的业绩。比如,景顺长城基金量化总监黎海威、华泰柏瑞基金经理田汉卿、富国基金量化投资总监李笑薇均曾在BGI任职,易方达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总监罗山则曾在巴克莱银行任职。 海内外合作尚浅 记者从两位不同的公募投资总监获悉,海外对冲基金对中国A股市场很感兴趣。今年初,有国内量化团队总监拜访海外对冲基金,受到对方热烈欢迎。 但是,公募基金公司与海外对冲基金仍然停留在交流层面,更多是海外对冲基金向国内公募基金公司销售研究模型、策略等,还没有具体的投资合作。 深圳一家合资基金公司人士也向记者透露,有不少海外对冲基金公司主动提出合作意向,但多数是通道业务。由于通道利润并不高,业绩风险又大,因而公司高管并不提倡这类业务。“如果股指期权能出来的话,我们倾向于用股指期权来做对冲。但公募运用这个新工具的时间可能比较慢。”刘钊说。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