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稼穑不易 且念且珍惜 2014-04-1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木木
【缘木求鱼】在全社会都视效率为生命的现代环境里,农民们怎么能拖住社会前进的后腿呢?
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要在学校、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参加“学工”、“学农”劳动。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学农”,一般是帮农民捡麦穗。当时北京阜成门外还有一片片的麦地,从麦田出苗儿开始,那里从来都是孩子们的乐园;最快乐的,莫过于与看田的农民“捉迷藏”了。不过,捡麦穗就无趣得多,在烈日下,或弯腰、或蹲行,往往一会儿工夫就烦得、累得受不了。 “学工”,就是到酱菜厂切腌黄瓜。当时,那家酱菜厂就在现在金融街月坛北桥东北角。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天要走近半小时去“上班”,在操作车间坐定之后,每人会得到一把用半截钢锯条打磨而成的小刀儿,一切就是一上午,似乎腌黄瓜永远也切不完的感觉。不过,印象更深的,是小刀儿的锋利,不小心在手指上蹭一下,马上就是一道很深的伤口。那时候才知道,盐水腌渍下的伤口,疼痛能钻到心里去。 从此知道,劳作从来不易。 女儿转眼就到了我当年的那个年纪,“劳作”在她眼里,俨然就是比上课滋润万千倍的美差!从前几年开始,我每年都要带着她在家种一些西红柿、丝瓜、南瓜之类的东西,本意是希望她能够早些知道劳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但似乎效果不大,每次侍弄这些东西,她都会乐翻天。倒是本人,颇受到一些再教育,有了新发现。 一颗硕大、青涩的西红柿要经过漫长的日照和小心的等待,最终才能以可人的面貌出现在餐桌上,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风险随时都能打破收获的美梦。而市场上出售的那种色泽红艳、果型完美的西红柿,应该不可能是经过如此漫长光阴酝酿而得到的果实。因为等待的成本是如此巨大,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种植者,显然都难以承受。有深谙此道的朋友说,只要刷上催熟剂,青涩的果实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红透了脸;“现在哪里能等得起那么长时间”,“那不得赔死”。 现在估计很少会有人有耐心、有心情慢慢等待收获的喜悦了。讲求效率的“吃”,一定要求匹配讲求效率的种植、养殖。过去养头猪,要积攒一年的希望;现在4个月、最多半年就搞定,所谓“猪无半年贵”也是一个佐证。过去养只鸡,最少需要3个月期盼,现在40天就OK。至于大家最终吃进去的是什么,那似乎就全然没必要深究了,都糊糊涂涂地,似乎也挺好。 或许就要有人立即埋怨农民们不厚道、人心不古了,且慢!在全社会都视效率为生命的现代环境里,农民们怎么能拖住社会前进的后腿呢?他们也不可能有“独善其身”的权利。要想实现有“尊严”的生活,不跳出农门另投他业,就只能想方设法糊弄糊弄不谙农事的城里人了。 稼穑从来不易。因为,种植者与养殖者守候、侍弄的是一株株、一个个鲜活而娇嫩的生命,没有精心的付出,就一定不会有好的回报,许多时候,即使有精心的付出,也很难有好的回报,“不易”即在于此。但更不易的是,辛勤付出、收获成果之后,却几乎从来都很难获得足以匹配其价值的社会回报。从这个角度讲,日益多起来的“非农”人口,一直在享受、剥夺着另一些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偶尔吃几口“催熟剂”之类的什么东西,似乎也用不着大呼小叫着“冤枉”、“可恨”了。 昨天,听一个老华侨回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往事。“那时候,没肉吃,党和政府教育我们,‘青菜豆腐保平安’!我们当时都挺不服气,现在想想,还真有些道理呢。”呵呵,事物的两面性无处不在,只不过,有时候深陷其中,无知无觉罢了。如果人们都了解或还记得稼穑不易,估计心中多多少少总会存着些敬意;敬意在,贪多求大、斤斤计较的矫情就一定少,城里人不矫情了,农民估计想不厚道也难。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