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中资券商海外战略升级的背后 2014-04-2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游芸芸
证券时报记者 游芸芸 当国内券商对着互联网敲锣打鼓之时,中信证券默默地扩大海外业务版图。 随着里昂证券(CLSA)提出对美国券商BTIG的战略投资,中信证券曲线投资海外券商的路径再次清晰。此次里昂证券作为中信海外业务落子的前线部队,战略地位凸显。 收购里昂曾被外界质疑价格过高,因为当时里昂的财务报表并不好看。数据显示,2010年度、2011年度里昂证券分别实现净利润6100万美元、-1000万美元。截至2011年12月31日,里昂证券市净率(PB)为2.23倍,当时机构投资人对海外投行的PB评估普遍不超过1倍。 一时间,中信证券高价买了个烂公司的观点不胫而走。 中信证券看中里昂哪一点?资料显示,里昂证券通过其研究、经纪、投资银行及资产管理服务覆盖亚太地区的主要市场、重点上市公司和机构客户。 根据中信证券副董事长殷可的说法,中信通过收购里昂证券,形成两个高度互补的业务模式,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建立一个立足于亚太、面向全球的股票业务领先平台,欲打造一家独特、没有直接竞争对手、区内首屈一指的证券经纪交易商。 究其根本,里昂证券的亚太地区客户和团队专业能力是中信所看中的。中国企业走出去频率越来越高,中资券商海外专业优势较弱,通过里昂证券来承接中资企业海外上市和并购业务能够弥补短板。 其次,近几年,包括中金、中信在内的少数国内投行在海外交易所承销了国内外企业的首发募股项目。海外投行积累的多年的销售团队以及机构投资者客户群是中资投行进军海外所需要的资源。 在买方市场中,拥有庞大和关系良好的投资者群是投行承销的关键所在。曾和高盛一起承销H股的国内投行人士往往对其销售团队对客户群的高度掌控力所折服。只要有需要,高盛可以和全球某个不知名小镇的客户联系,并成功地将股票卖出去。 相比而言,国内投行所握筹码太少。尤其在注册制渐近的市场环境下,国内券商必须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自己的销售定价能力。 不但销售专业水平尚待提升,出海的研究能力也亟待提升。与海外投行相比,国内投行除了缺乏海外市场多年的研究体系,基础的数据更是无从谈起。高盛引以为傲的超过50年的大宗商品数据库是国内券商不可想象的。 沪港通的推出无疑让中信证券拥有了先发优势。里昂证券海外市场多年的研究经验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中信证券出海后并购、投资以及财富管理方面的短板。通过里昂扩大海外中国概念股的研究覆盖;向中国客户提供境外交易产品、投资建议及执行渠道;同时里昂证券还可担当中国产品销售人员的角色,满足里昂客户对中国相关投资产品的需求。 除海通证券收购大福证券外,大部分国内券商的海外拓展之路多依靠自身发展。这种发展道路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只是短时间内效果可能不甚明显。 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正在加速接轨,三大趋势将逼迫中资券商海外业务进一步突围:一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和并购规模和数量未来两年将持续增加,不排除出现一波高潮的可能;二是沪港通等境内外市场联动机制的不断深入,导致国内券商业务版图持续延展;三是国内市场海外开放程度加剧后,国内券商与海外投行正面博弈力度增强。 无数次狼来了的故事已经变为现实,中资券商海外业务拓展之路必须加快进程。从这个角度而言,中资券商国际化的战略或当好好梳理一下了。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