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4年8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东阳光科携清华研发超级电容器 新能源大消费双核驱动产业转型

2014-08-18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引言——

  新能源概念在国内最为流行的领域莫过于新能源汽车,但由于存在“充电难、续航里程短、整车价格高”三大难题,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发展革命性的储能材料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日前,东阳光科(600673)在储能设备研发上的新动作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公司计划合作研发的超级电容器给市场打开了新能源储能突破的想象空间。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笔者实地调研东阳光科后发现,东阳光科在发力新能源领域的同时,未来还将依托大股东东阳光集团的多元化业务,转型为“新能源+大消费”为主导产业的科技控股型公司。

  超级电容助力储能

  产业化

  8月16日,东阳光科公告,公司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签署关于大容量动力型超级电容器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的合作协议,大容量动力型超级电容器主要面向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这也意味着主业为电极箔的东阳光科将由此切入到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储能产业领域。

  此外,东阳光科将为此设立全资子公司乳源东阳光超级电容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大容量动力型超级电容器项目拟在2014年8月份开始投资,预计总投资为2亿元,分两期投资,第一期投资1亿元,建成后年生产规模为100万只3000F超级电容器;第二期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再投资1亿元。

  何为超级电容?东阳光科电子材料研究所所长何凤荣告诉笔者,通俗地讲就是第三代储能装置,第一代为机械式储能,如飞轮、发条等;第二代为化学式储能,如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等;而第三代就是以超级电容为代表的物理式储能装置。

  资料显示,超级电容器的容量为普通电解电容器的1000倍以上,具有高功率、长寿命的特点,充电仅需不足1分钟。其应用范围广泛。其中,交通运输领域包括混合动力汽车、轨道交通等;工业领域包括智能表、电梯为代表的建筑节能等;新能源领域包括风能、太阳能发电等;装备领域包括潜艇、坦克、装甲车等军工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另一家上市企业江海股份于今年2月也涉足超级电容,但主要为炭基和锂离子为代表的小容量超级电容器;大容量动力超级电容的真正商业应用是央企中国南车,公司于去年交付生产国内首台超级电容有轨电车,但仅限于轨道交通。而东阳光科此次的大容量超级电容应用将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等民用领域。

  据业内预测,中国超级电容器市场年需求量达2l50万只,约1.2亿瓦时,且每年都在以50%的速度增长;全球的超级电容器年需求量约为2亿只,增速为160%。2013年国内超级电容器的市场规模在31亿元,到2015年,国内超级电容器市场有望达到73亿元。目前,超级电容器占世界能量储存装置的市场份额不足1%,在我国所占市场份额约为0.5%,因此有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此外,公司还表示,除了超级电容器之外,公司还计划将铝空气电池作为下一步的主攻方向,目前,公司的铝空气电池已经立项,正组织团 队进行研发。据了解,铝空气电池有比能量大、比功率低、质量轻、无毒等优点,储能效率也超过超级电容器。

  东阳光科新材料研究所所长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东阳光科本身拥有相对完整的铝加工产业链,公司将充分利用公司的原材料高纯铝与氢氧化钠,服务于铝空气电池项目。目前,国能铝空气电池尚无企业的商业开发,只在清华大学、哈工大等高校有实验项目。

  研发项目首推股权激励

  东阳光科董事长郭京平提出,公司将以研发为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研发是工厂核心的核心,是企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灵魂,以研带产带销,同时做到研发、生产、销售的无缝对接。基于此,公司针对研发项目设立了项目股权分红激励制度,希望借此让大笔的研发投入真正转化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据了解,东阳光科大股东东阳光集团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研究总院,下设两个研究院;东阳光药业研究院下设专利新药、生物药、仿制药三大研究所;东阳光科研究院下设新材料、新能源、电子材料三大研究所。目前,研究院共有1500余名研发人员,40多名外籍和海归专家,近百名博士,65%的研发人员拥有硕士或以上学历。

  东阳光集团研究总院院长唐新发表示:“东阳光作为集团公司,向包括东阳光科在内的各家子公司提出建立‘研发为主导的工业型企业’,研究院每年的研发投入大概都在五六亿元,投入力度在行业内屈指可数。当然,光有投入不行,我们很早就开始针对超级电容等前沿项目设立项目股权激励制度。”

  东阳光研究院的项目股权激励制度大致为:项目投产正式销售后即开始计算项目股权分红的期限,该期限分为独家销售的专利期限和利用公司平台新增产值的期限,项目股权分工利润为项目销售总收入扣除研发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等税费的余额;而项目的股权比例根据技术转让、技术入股、项目难度、贡献大小等不同形式划定,股权比例从1%到20%不等。

  东阳光科新材料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正在研发中超级电容器和已经立项的铝空气电池都是难度大、高风险的项目,但由于有项目股权激励制度,项目组人员积极性很高,毕竟超级电容器和铝空气电池未来的项目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一位长期关注新材料的券商研究员对此认为,科技类上市公司对于研发人员的激励往往还停留在公司限制性股权股票的激励上,受行权价格、解锁条件等诸多限制,吸引力往往不够,但像东阳光科这类在前端科研项目就进行股权分红的做法并不多见,在业内算是先例。

  新能源大消费双核驱动

  转型

  东阳光科的产业发展之路可以说是一条产业逐步转型升级的道路。2003年,东阳光科的前身东阳光铝经过资产置换,登陆资本市场,主营业务为铝产品深加工。随着产业链的拓展,东阳光铝主营呈现出以电极箔、电容器为主的电子行业特征,公司于今年实现更名改为“东阳光科”,而目前待孵化产业如超级电容器、新能源储能材料则可能成为公司第三次创业转型。

  笔者在此次实地采访过程中还获知,东阳光科作为东阳光集团目前唯一的上市平台,未来重点的发展方向除了新能源,还将积极实现转型:发展电子消费产业为主,同时跨界竞争,打造成为集电子消费、养生消费产业为双轮驱动的综合性科技控股型公司。同时将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技术、产品、市场的国际化。

  东阳光科的兄弟公司东阳光药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7.2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国内最主要的抗流感特效药——磷酸奥司他韦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东阳光药在研发方面近年来突破颇多。2011年底,公司的1.1类新药项目——苯磺酸莫非赛定获得了中国SFDA颁发的临床批件。这是我国首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全新作用机理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乙肝1.1类新药项目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该新药一旦产业化,将为困扰世界医学界多年的抗乙肝难题的解决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有可能根治乙肝。同时,公司正在与国际药企巨头就莫非赛定的后续临床试验、商业推广进行洽谈。如能洽谈成功,将为公司带来非常可观的授权许可费收入。

  目前,东阳光科持有东阳光药7.4%的股权,此前市场一直预期东阳光科可能会继续增加持股比例。不过东阳光科证券部人士向笔者表示:“目前,东阳光药正在筹备上市计划,东阳光科管理层对于增持并没有讨论意见,不过药业资产符合公司未来大消费战略发展方向,公司将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东阳光集团目前还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等健康养生产业项目,同时还在智能机械、化妆品、饮用水等消费品项目上做了多年投资。

  

  (蒙湘林) (CIS)

发表评论:

财苑热评: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专 栏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经济“新常态”五人谈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银 行
   第A008版:广 告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聚焦房地产行业新动向
   第A011版:公 司
   第A012版:评 论
   第A013版:市 场
   第A014版:基金动向
   第A015版:聚焦腾讯进军公募
   第A016版:专 版
   第B001版:B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B002版:信息披露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B005版:信息披露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9版:信息披露
   第B010版:信息披露
   第B011版:信息披露
   第B012版:信息披露
   第B013版:信息披露
   第B014版:信息披露
   第B015版:信息披露
   第B016版:信息披露
   第B017版:信息披露
   第B018版:信息披露
   第B019版:信息披露
   第B020版:信息披露
   第B021版:信息披露
   第B022版:信息披露
   第B023版:信息披露
   第B024版:信息披露
   第B025版:信息披露
   第B026版:信息披露
   第B027版:信息披露
   第B028版:信息披露
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网下发行结果及网上中签率公告
东阳光科携清华研发超级电容器 新能源大消费双核驱动产业转型

2014-08-18

专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