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1月6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明确风险自担 夯实金融风险治理基础

2015-01-0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项峥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转换将致部分隐性金融风险显性化,2014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风险有加快释放趋势,今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只有明确金融风险自担,逐步切断风险倒逼机制,才有可能奠定良好的金融风险治理基础,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金融市场投资者风险自担意识薄弱与金融市场规模发展壮大明显不匹配。改革开放30多年来,除了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三角债”和金融秩序整顿外,我国金融市场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局部金融危机的考验。即使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由于金融风险隔离机制存在,还没有真正对我国金融体系形成较大的冲击。相对平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使得投资者风险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相当多投资者风险自担意识薄弱,但客观上也为金融市场的繁荣壮大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以信托业为例,2002年全国信托业规模仅有710亿元,到2013年末规模超过了10万亿元,10年间规模增长了140多倍。商业银行理财规模也在短短五六年间从无到有实现规模超过10万亿元。最近一段时间,受股指明显上涨影响,两市融资余额从年初的3000亿元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超过万亿元,证券市场加杠杆风险凸显。这些依托于财富投资管理的金融业务规模迅速扩张,投资者金融风险自担意识薄弱,是促使信托理财及证券市场融资规模急剧飙升的重要原因所在。截至2014年1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高达120.86万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高达86.05亿元。

  金融风险自担机制缺失致金融资源配置错位。过去一段时间,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和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存在较大冲突。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适度,定向支持特定行业融资,但实际效果未达预期,主要与金融资源配置结构错位存在莫大关系。在金融风险自担机制下,金融资源遵循风险与收益匹配原则流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但缺乏风险自担机制后,金融资源配置往往向高收益流动,主要流向房地产领域、金融体系内循环,很少考虑到风险约束。这样的金融资源配置,使得实体经济部门难以获得正常融资,也抵消了流动性释放的结果。金融同业业务扩张、最近股市金融股大幅上涨、票据业务眼花缭乱的操作,使得相当部分资金的融资成本上升,进而抬升全社会融资成本。

  金融风险自担机制缺失将埋下区域性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金融危机发生前总会存在资产价格的非理性繁荣。而这种非理性繁荣往往建立在投资者失去对金融风险应有的谨慎与顾虑。国外如此,我国没有原因能做到例外。因此,防范资产价格的非理性繁荣将是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在我国,信托公司兑付危机或非正规金融领域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平台风险,总体仍在可控范围。就目前看,有可能引发我国金融体系动荡的还是房地产领域。过去十多年,我国房价呈现出非理性上涨态势,若出现泡沫破灭,恐怕会引发全面金融风险的集中释放。

  金融风险自担机制缺失还引发资产非理性定价。金融资产定价是一个复杂的函数关系,因变量主要包括预期现金流及风险。在一个复杂的资产定价模型中,如果缺少风险因子调整,那么输出结果很可能会明显抬升资产价格,与资产本身合理定价存在偏差。

  金融风险自担机制缺失促非法集资活动盛行。由于相当部分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失去敬畏,同时也缺乏最基本的金融与投资知识,易受高利诱惑,成为非法集资活动的受害者。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均有爆发私募基金兑付危机、第三方理财兑付风险、P2P跑路等金融风险事件,牵涉人数众多,波及到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地方金融维稳的主要任务。经过公安经侦部门立案审查的或多或少有非法集资活动的嫌疑,而投资者缺乏风险自担机制,不仅容易给犯罪嫌疑人可乘之机,而且出现风险事件后通过不理智行为在政府门前聚集,希望政府出面解决,甚至不理智希望政府能够最后埋单。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周期及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等因素,未来我国私募基金领域风险有集中释放因素,有可能会给正规金融领域形成较大冲击,对地方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也是巨大挑战。P2P网贷平台出问题的概率增大,今年出问题的平台数是去年的好几倍,就整个行业发展前景看,面临一个洗牌和重新寻找商业新模式的过程。

  2015年我国资产管理领域兑付风险将有可能集中释放,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有可能会快速增加,非正规金融领域风险事件增多且向正规金融领域传导的可能性上升。为此,在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同时,也要加强金融风险治理,明确投资者风险自担,确立金融维稳底线思维,切断金融风险倒逼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非正规金融领域风险处置,要加强案例现身说法,做好风险教育。地方政府不应也没能力为参与非法集资人群埋单。

发表评论:

财苑热评:

   第A001版:头 版(今日11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2014券商资管业务盘点
   第A007版:公 司
   第A008版:公 司
   第A009版:市 场
   第A010版:动 向
   第A011版:期 货
   第A012版:基 金
   第A013版:数 据
   第A014版:信息披露
   第A015版:信息披露
   第A016版:信息披露
   第A017版:信息披露
   第A018版:信息披露
   第A019版:信息披露
   第A020版:信息披露
   第A021版:信息披露
   第A022版:信息披露
   第A023版:信息披露
   第A024版:信息披露
   第A025版:信息披露
   第A026版:信息披露
   第A027版:信息披露
   第A028版:信息披露
   第A029版:信息披露
   第A030版:信息披露
   第A031版:信息披露
   第A032版:信息披露
   第A033版:信息披露
   第A034版:信息披露
   第A035版:信息披露
   第A036版:信息披露
   第A037版:信息披露
   第A038版:信息披露
   第A039版:信息披露
   第A040版:信息披露
   第A041版:信息披露
   第A042版:信息披露
   第A043版:信息披露
   第A044版:信息披露
   第A045版:信息披露
   第A046版:信息披露
   第A047版:信息披露
   第A048版:信息披露
   第A049版:信息披露
   第A050版:信息披露
   第A051版:信息披露
   第A05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B002版:信息披露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B005版:信息披露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9版:信息披露
   第B010版:信息披露
   第B011版:信息披露
   第B012版:信息披露
   第B013版:信息披露
   第B014版:信息披露
   第B015版:信息披露
   第B016版:信息披露
   第B017版:信息披露
   第B018版:信息披露
   第B019版:信息披露
   第B020版:信息披露
   第B021版:信息披露
   第B022版:信息披露
   第B023版:信息披露
   第B024版:信息披露
   第B025版:信息披露
   第B026版:信息披露
   第B027版:信息披露
   第B028版:信息披露
   第B029版:信息披露
   第B030版:信息披露
   第B031版:信息披露
   第B032版:信息披露
   第B033版:信息披露
   第B034版:信息披露
   第B035版:信息披露
   第B036版:信息披露
   第B037版:信息披露
   第B038版:信息披露
   第B039版:信息披露
   第B040版:信息披露
   第B041版:信息披露
   第B042版:信息披露
   第B043版:信息披露
   第B044版:信息披露
   第B045版:信息披露
   第B046版:信息披露
   第B047版:信息披露
   第B048版:信息披露
   第B049版:信息披露
   第B050版:信息披露
   第B051版:信息披露
   第B052版:信息披露
   第B053版:信息披露
   第B054版:信息披露
   第B055版:信息披露
   第B056版:信息披露
   第B057版:信息披露
   第B058版:信息披露
   第B059版:信息披露
   第B060版:信息披露
   第B061版:信息披露
   第B062版:信息披露
   第B063版:信息披露
   第B064版:信息披露
依靠民主法治精简行政审批项目
把定价权交给市场
五险一金占工资额近半被指偏高
新预算法实施:地方投融资市场化的突破
明确风险自担 夯实金融风险治理基础

2015-01-06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