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2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焦点评论TitlePh

稳增长避免结构调整阵痛超预期

2015-02-1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项峥

  2015年我国经济开局不算顺利,下行压力有增无减。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月份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0.8%,创出自2009年11月份以来的新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连续35个月负增长,1月份跌幅有所扩大;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8%,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低于荣枯线以下。此外,1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0.8%,内外部需求总体低迷。这些情况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已经进入以空间换时间轨道,宏观经济出现暂时回落,是经济结构调整必然结果。未来仍需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经济增长,避免结构调整阵痛超过预期。

  传统增长引擎

  逐步失去动力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这两个引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引擎动力消减,而投资引擎加码,确保了过去几年宏观经济保持相对稳定增长。但以刺激方式不断加码投资引擎,不仅导致地方债务规模急剧上升,而且还引发了房价泡沫化运行、宏观经济杠杆率水平持续提升,以及投资增长动力衰减等副作用,反过来又制约了未来宏观经济增长表现。特别是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加杠杆期间得到超速增长,由房价增长过快所引发的供求错位,造成住宅库存大量堆积,而有效住房购买力不足,房地产周期调整拖累了宏观经济增长表现。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态势仍在预期之中,主要经济指标并未出现急剧下行。这与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宏观经济增长急促下降存在天壤之别。应该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经济结构矛盾就已突出,产能过剩有增无减。但国际金融危机突然来袭,中止了当时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只不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与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共振,增加了经济回调空间与压力。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缓慢回落态势也不可避免。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消费还难以形成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房价过快上涨与城镇化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房价高位运行反过来又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有序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泡沫的纠正,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就业状况没有明显好转,导致我国外部需求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改善。特别是我国出口产品受到东南亚、中亚国家的强有力挑战,产品更新升级已经刻不容缓。这些情况表明,社会总需求扩张动力不足,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实际上,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时,经济增速回落也符合经济规律。

  新增长动力

  正在积极培育

  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要寻找新增长动力。我国人口规模庞大,潜在发展动力强劲,拥有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就经济增长目标而言,充分就业将居于首位。过去制造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人口的主渠道。实际上,服务业在就业人口吸纳能力上明显超过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壮大,离不开民间创业创新。在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的刺激下,我国民间创业创新正在被激活,2014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292.5万户,注册资金20.6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3%和87.86%。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365.1万户,注册资金19.0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88%和99.02%。我国新增就业1322万人,城镇登记就业率为4.09%。虽然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但社会就业依然保持稳定,表明服务业扩张正成为宏观经济增长新动力。此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互联网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调结构

  需稳定经济金融环境

  经济结构调整进程顺利推进需要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当前宏观经济指标回落是经济结构转型阵痛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结构转型成功与否的前置条件。适应旧经济增长动力所形成的资本、机器与工人,需要在新经济增长动力下淘汰、更新、重置,宏观经济调整式放缓是必经阶段。为顺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保持稳定经济环境。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经济增速急剧下滑。以“一带一路”和基建投资为两大支撑,托底经济增长。我国幅员辽阔,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也属于社会福址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可以破除区域发展瓶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二是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当前我国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风险偏好较高,刚性兑付和政府兜底,使得投资者无视风险,盲目要求高投资收益率。

  三是守住金融风险底线。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在宏观经济加杠杆期间的过热投资、无效投资风险将会加快释放,并引发宏观经济金融波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上升,截至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64%。正规金融体系资产质量恶化的步伐还未停止,而非正规金融领域风险正加快释放,社会非法集资、金融诈骗案件频繁发生。因此,需要统筹采取措施控制金融风险扩散,简单抽贷或一刀切处理,有可能会加速金融风险蔓延。

  就宏观经济治理而言,主要是应对经济趋势性波动。而金融市场也不应过分纠结于宏观经济短期波动。我国经济增长或已进入空间换时间轨道,即使出现调整,也意味着结构调整进程在加快,将为未来发展凝聚动力。从全球看,我国经济体量增大之后,增速仍然傲视主要经济体,未来发展前景依然看好。   

发表评论:

财苑热评:

   第A001版:头 版(今日96版)
   第A002版:期 货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深 港
   第A007版:公 司
   第A008版:公 司
   第A009版:市 场
   第A010版:动 向
   第A011版:基 金
   第A012版:数 据
   第A013版:数 据
   第A014版:信息披露
   第A015版:信息披露
   第A016版:信息披露
   第A017版:信息披露
   第A018版:信息披露
   第A019版:信息披露
   第A020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B002版:信息披露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B005版:信息披露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9版:信息披露
   第B010版:信息披露
   第B011版:信息披露
   第B012版:信息披露
   第B013版:信息披露
   第B014版:信息披露
   第B015版:信息披露
   第B016版:信息披露
   第B017版:信息披露
   第B018版:信息披露
   第B019版:信息披露
   第B020版:信息披露
   第B021版:信息披露
   第B022版:信息披露
   第B023版:信息披露
   第B024版:信息披露
   第B025版:信息披露
   第B026版:信息披露
   第B027版:信息披露
   第B028版:信息披露
   第B029版:信息披露
   第B030版:信息披露
   第B031版:信息披露
   第B032版:信息披露
   第B033版:信息披露
   第B034版:信息披露
   第B035版:信息披露
   第B036版:信息披露
   第B037版:信息披露
   第B038版:信息披露
   第B039版:信息披露
   第B040版:信息披露
   第B041版:信息披露
   第B042版:信息披露
   第B043版:信息披露
   第B044版:信息披露
   第B045版:信息披露
   第B046版:信息披露
   第B047版:信息披露
   第B048版:信息披露
   第B049版:信息披露
   第B050版:信息披露
   第B051版:信息披露
   第B052版:信息披露
   第B053版:信息披露
   第B054版:信息披露
   第B055版:信息披露
   第B056版:信息披露
   第B057版:信息披露
   第B058版:信息披露
   第B059版:信息披露
   第B060版:信息披露
   第B061版:信息披露
   第B062版:信息披露
   第B063版:信息披露
   第B064版:信息披露
   第B065版:信息披露
   第B066版:信息披露
   第B067版:信息披露
   第B068版:信息披露
   第B069版:信息披露
   第B070版:信息披露
   第B071版:信息披露
   第B072版:信息披露
   第B073版:信息披露
   第B074版:信息披露
   第B075版:信息披露
   第B076版:信息披露
稳增长避免结构调整阵痛超预期
郑州市勤俭办原主任吃作业本回扣获罪
宽幅震荡利于人民币市场化
遏制银行高管腐败重在去行政化
苹果市值超7000亿美元彰显科技的力量

2015-02-12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