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回归与超越 2015-0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胡志毅
证券时报记者 胡志毅 回归之旅 证券时报记者:对于中搜网络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你会感到意外吗? 陈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所谓意外是你难以预计它(中搜网络)是怎么个涨法,这可能跟整个新三板的大趋势有关,当然也和中搜自己的发展阶段有关。去年四季度,特别是在发布中搜搜悦4.0之后,中搜整个产业链完成,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在这之前中搜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上。去年四季度之后,中搜才开始慢慢浮出水面。中搜本来就具有这样的价值,它只是需要一个价值挖掘的过程。挖掘中搜价值的人越来越多,表现出来就是股价上涨。 证券时报记者:去VIE结构回归国内挂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陈沛:其实困难挺多的,出去和回来都不容易,拆除VIE结构前后花了近一年时间。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构架,介于法律的灰色地带,所以整个操作过程不是线性的,没有很清晰的路径,需要跨越一些法律和系统性的障碍。最困难的一点在于,你要找到国内的投资者接盘,来完成境外资本的退出。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第一代的互联网人,一路走来,国内资本对互联网公司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陈沛:变化太明显了。很多人开始觉得互联网公司像个骗子,互联网企业的产业周期比较长,今天讲的事情不一定马上能够实现。早期,用户基数少时,每一个商业模式都不太容易成功。但随着用户基数的成长,互联网公司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用户和投资者也是在互联网十几年的实践中,自己被教育和认知。但即便投资者对互联网公司的价值产生认同,却并不表示他建立起了很好的价值评估体系。 证券时报记者:中搜与百度曾经是直接竞争对手,今天来看,两者在业务方面有哪些区别? 陈沛:差别主要是百度更多将自己在PC端的业务向移动互联网迁移。中搜作为一个PC端的无产者,移动互联网有着自己更清晰和完整的战略,以中搜搜悦为平台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中搜将自己的技术平台完全开放,将每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都变成自己的客户。 中搜生态 证券时报记者:中搜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陈沛:我本人1999年底在慧聪做CTO,帮助慧聪上市。2000年,慧聪碰上纳斯达克崩盘,境外上市面临问题,大家重新回到业务层面探讨。我提出要做好搜索,因此成立了慧聪软件(中搜网络的前身)。那几年,慧聪软件参与了和百度的直接竞争,争夺高端网站客户。由于慧聪计划香港上市,慧聪软件错过了独立的最佳时机。2004年,慧聪最终上市。上市之后,马上将慧聪软件拆分出来。那个时候,在市场上,我们已经输给了百度。之后,中搜开始做浏览器网络猪,我认为搜索会进入到桌面,通过(进入PC端的)桌面来和百度竞争。2009年,中搜回归的时候决定由底层搜索技术向个性化搜索技术发展。到了2012年,中搜放弃财务指标,全力以赴投向移动互联网。我们认为,如果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我们将失去未来。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中搜的平台主要是面向企业和用户两端,有没有对其中一端有所倾斜? 陈沛:对中搜来说,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两者是相互叠加的。中搜每引入一个合作伙伴,都会为公司带来相关领域的用户。用户看到的是搜悦的前端,但背后有无数的合作伙伴在和中搜一起努力。某种意义上,中搜面向用户的一个产品是通过和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完成的。最终,用户和客户都将成为中搜的合作伙伴。目前,中搜第一轮收入将来自企业端。用户端的盈利模式还没有确定。 证券时报记者:中搜网络未来是什么样的一个规划? 陈沛:我们的未来特别清晰,第一个,中搜希望成为一个像BAT一样的公司,所以我们做了中搜搜悦这个入口级的移动端产品。如果达不到,中搜将成为仅次于BAT的公司。中搜将全力打造中搜搜悦,从内容到社区到电商的完整产业生态已经完成。我们希望成为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平台,未来属于中搜和所有的合作伙伴。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