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京城最宜居 2015-08-2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木木
【缘木求鱼】 即使“最宜居”的北京城,满眼都是乌泱泱的人,有时候也难免让人有点儿烦。
当年顾况跟初到京城的白居易开玩笑,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可见,在京城生活不易,似乎早就是历史的惯例,并非始于最近这二三十年。不过,奇怪的是,虽然“居大不易”,但人们还是想方设法地往京城跑。 前几天,某君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牢骚”,“北京为什么人这么多?下班潮,这次真正地体验了一把什么才叫寸步难行”,随着这句“牢骚”,还配了一张地铁站台大厅里人头攒动的照片。其实,这样的照片,也真是没啥可稀罕的,早晚上下班高峰期间,北京地铁站台、通道里,人挤得水泄不通的场景,多得是;本人有一次就被挤在东直门地铁通道里,足足5分钟一动没动。 是啊,北京为什么人这么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倒也简单得很,因为北京实在是好嘛!如果不好,大概端着枪赶,也赶不来这么多的人。 北京有什么好的呢?哪儿哪儿都是人,交通也拥堵,是名副其实的“首堵”,空气也不好,而且衣食住行都不便宜,看病、上学,似乎没一样儿让人省心的……不过,人大概是动物界里最善于权衡利弊的种类吧,虽然不好、不让人满意之处实在是多,但吸引人的地方大概更多,否则,人们也不会打破脑袋往这儿挤,北京城也不会臃肿成今天这个样子。 要具体说说北京哪儿好,恰巧得很,几天前,经济学人智库推出了最新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北京市的排名居然又上升了5位,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位列第69位,蝉联“中国大陆最宜居城市”这一光荣称号。在这份排名报告中,专家们把北京的好处表扬得挺详细,在此无需赘述。还是讲讲身边朋友的故事吧。 老Z是陕西咸阳人,17岁的时候,部队到村子里招兵,由于他属于“高知分子”,人又机灵,外加虚报了点儿年龄,于是很顺利地被招兵的首长特招进了部队,直接拉到了北京,在军事基地和部队大院里一干就是十多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趁着“南巡讲话”的春风,老Z毅然决然地下了“海”,其间,风风雨雨、痛苦欢笑似乎一样都没落下。老Z这一“扑腾”就是二十年,最终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在圈子里,多多少少也是个名人。 尤其是最近这十年,老Z的事业顺风顺水,与此同时,在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小村子里,他的威信也水涨船高,亲戚无论远近,乡里无论亲疏,有事儿没事儿就逐渐地都喜欢找找他,发展到最后,连选“村长”,竞选人都会拉上他助选,县里的“大干部”来北京了,也喜欢到他那儿坐坐,听他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老Z过年回家,就更风光,村里人都会迎出去二里地。 老Z也用实际行动,回报了和回报着乡亲们的拥戴。这几年,他几乎把整个村子都搬到了北京来——远近亲戚就不用说了,同村的乡亲,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人跟着他干,而且在北京买了车、置了房、扎了根儿。虽然,公司里满眼的亲戚、老乡,热热闹闹的,有时候也难免让老Z感觉有点儿累,但荣誉感、自豪感这种东西以及乡里的崇拜,大约就是对人最大的褒奖,老Z对自己的生活,挺满意。 其实,把全村儿搬到北京来的又何止老Z这样的成功人士,老崔,在本人居住的小区里专门回收废品,风风雨雨,一干就是十多年,其间,陆陆续续地,先是儿女、老伴儿来了北京,然后是远近亲戚,再然后,就是同村儿的乡里,都搬到了北京。这几年,更是索性连过年也不回老家了。 走的少,来的多,北京的人又怎么能不多呢?而且,随着“北京蓝”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想必,来北京扎根儿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事儿到底好不好,似乎也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中国的首都,北京,最宜居,确实是个不赖的赞扬,但“宜居”还是“不宜居”,毕竟是个比较的概念,这儿宜居,肯定就是别的地方有点儿不宜居,否则,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所以,“北京最宜居”,大可成为一面镜子,或者一个标杆儿,也算为其他的那么一些还不太宜居的地方设定了努力的方向。其实,谁不愿意祖国处处青山绿水,人人安居乐业呢?跑来跑去、搬来搬去,毕竟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儿;即使“最宜居”的北京城,满眼都是乌泱泱的人,有时候也难免让人有点儿烦。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