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基差定价改写行业定价模式 2015-11-1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回归期货市场的最初功能,其价格发现功能作用伴随着国内油脂油料产业的发展而受到重视,并被企业广泛利用。2006年以来,随着油脂油料品种链的完善,豆粕、豆油等期货品种交易日益活跃,期货价格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内行业企业经营逐步从“随行就市”发展成“看期货盘报价”,进而演进为“基差定价”。目前,在油脂油料行业,“基差定价”已经是一个无人不晓的概念。 在期货市场发展初期,企业现货价格的形成依据过去和当期供需变化来判断。如据市场人士介绍,在期货市场发展早期,豆粕市场价格主要由大型油厂所主导,而随着油脂油料期货市场的发展,油厂的豆粕报价一般都要参考前一交易日的期货价格走势和当天豆粕期货的开盘价。在下游行业,一些企业对期货价格信息的利用已从“定性”转为“定量”,将期货价格的变化即时体现在企业销售采购的定价中。随着“期货价格”的普及,市场各方对期货价格的认识步入一个新的高度,更是催生了“基差定价”的广泛运用。 基差定价在发育成熟的国际农产品市场被广为使用,2006年,嘉吉、路易达孚等外资公司为避免合作伙伴因价格波动而出现信用风险,开始在国内豆粕和豆油销售中对基差定价进行系统的推广。受益于豆粕期货市场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基差定价很快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一些南方民营榨油企业也加入豆粕基差定价中来。到了2010年,以九三油脂为代表的国有油脂企业开始了从国内原料收购到成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基差定价经营。 据了解,2013年下半年,在油脂油料消费需求放缓的背景下,通过基差交易进行现货贸易的油脂油料和饲料企业大量增加,华东、华南地区几乎所有大型油脂企业都在使用基差交易,基差交易的贸易量高时占市场总量达50%以上。大豆系品种价格波动剧烈,市场面临巨大风险,企业避险意愿强烈,这些现实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基差交易的使用,在油脂油料价格大幅波动背景下,基差交易已经发展成为整个行业的普适交易模式。 随着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彰显和影响力的扩大,油脂油料品种在国际定价话语体系中也不断增加着权重。如棕榈油是我国唯一一个纯进口期货品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消费国和进口国,自棕榈油2007年上市以来,期货成交量不断放大,影响力日益扩大,目前棕榈油期货价格广为国际棕榈油商家参考、对国际棕榈油价格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际棕榈油话语权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国内企业在豆粕等品种的国际贸易中,已经开始采用国内期货价作为基准价,国内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正日益增强。(CIS)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