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6年4月5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构建监管规则 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防控

2016-04-0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项峥

  银行资产质量历来备受市场关注。伴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我国银行资产质量承受了较大劣变压力。从包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年报数据看,银行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坏账核销压力增大,拨备覆盖率逼近监管红线。据银监会统计,2015年四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比例为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如果说在严格管控下的银行表内资产难抵宏观经济下行风险,不良贷款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那么游离于监管之外或监管力量薄弱的影子银行资产质量势必承受相同压力,甚至劣变风险更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风险防控。

  影子银行资产

  承受更大压力

  影子银行概念是个舶来品。尽管在定义与分类上还存在分歧,影子银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受监管薄弱。无论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信托业务,还是日渐兴起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在业务设计之初,将其界定为“委托—受托”关系,在法律合同上资产管理与运作的损失风险由委托人承担,因而监管当局更多从合同义务履行上加强监管,对资产运作的合规审查、风险尽职调查、投后管理等方面并未作严格细致要求。相比于商业银行表内贷款受到的复杂严格的监管,影子银行融资的监管要求较低。

  正因为存在金融监管差异,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兴起,成为银行表内业务表外扩张的主要载体。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最初是通过单一信托计划承接银行表外贷款而发展起来的,而后伴随着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活跃,逐步向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等拓展;交易结构由最初的银信合作,向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等相互交叉、相互嵌套的模式发展;影子银行底层资产由最初的一级向三级、四级演变,如果不能将涉及的所有合同放在一起,那么就无法真正识别底层资产的真相。

  当前影子银行资产质量将面临更大的宏观经济放缓压力的冲击。在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发展需要资本支撑且日益受限的情况下,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向所谓轻资本的资产管理业务转型,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在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快速上升,个别银行资产管理规模比重高达30%,但实际从业人员却不到银行总人数的1%。这种情况在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和证券公司也较为常见。不管这些影子银行业务披着何种形式外衣,包含着如何复杂的业务结构设计,最终的资金投向无非是资本市场或实体企业融资,因而与银行表内贷款至少承受相同的信用违约风险。最近一段时间,我国金融市场违约事件增多,已经对影子银行资产质量构成巨大压力。但由于影子银行资产质量不需要披露,也难以真实统计,至今影子银行资产质量状况分布还是个未知数。即使发生风险事件,往往也是通过影子银行产品的滚动发行或相关第三方来承接,实际上并未真正化解风险。

  强化影子银行

  风险防控

  说到底,影子银行风险的根源在于形式上的刚性兑付。虽然在合同上规定了委托人的风险自担义务,但相关金融机构在产品发行上的不审慎,资金募集的滚动发行,资产管理采用资产池运作,以及受托义务履行上的未必勤勉尽责,加上利益调节与输送等问题,在资产运作发生损失时很难真正打破刚性兑付。特别是个别风险事件刚性兑付的打破,势必影响到该机构在市场的影响力,导致受托人在影子银行产品到期不续作,进而影响现有资产的规模。

  至关重要的是,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上升,各种金融市场风险加快释放的大环境下,打破刚性兑付的风险,事实上无法管控,很有可能会加剧金融风险传染,进而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笔者以为,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防控,要将其纳入全金融风险监管的框架予以考虑。

  首先,要建立并完善影子银行的统计体系。只有清晰掌握影子银行资产投向和质量分布,才能进行风险状况科学评估,做好风险传染压力测试,并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

  第二,构建影子银行监管规则。现行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是采取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因此需要统一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和机构监管统筹兼顾,采取“穿透”原则,确定底层资产归属,进一步明确监管细则。

  第三,将影子银行业务与金融机构表内业务进行剥离。考虑到存量业务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应该考虑“新老划断”原则,比如存量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可考虑由银行承担全部风险,新增业务在资产管理子公司核算,建立严格的风险隔离制度,防止利益调节与输送,切实打破刚性兑付。

  第四,加强风险监管。金融风险监管是金融监管常规内容。风险监管主要依靠非现场监管和现场监管两种方式。非现场监管,主要依靠监管指标来监测业务整体风险暴露状况,涉及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敞口与比例,需要通过精心设置的监管指标来反映。现场监管需要监管当局深入业务实际,分析业务运作及风险形成机理,纠正并处罚资产管理人违法违规及违反合同约定行为。加强风险监管需要系列监管法律法规为支撑,并配合监管当局规范性文件,才能有效提升监管效率。

  第五,逐步降低影子银行融资利率。比如引导商业银行逐步降低理财产品收益率,利用银行理财业务收益弥补资产运作损失,降低业务运行风险。

发表评论:

财苑热评: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8版)
   第A002版:机 构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银 行
   第A005版:公 司
   第A006版:市 场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A009版:信息披露
   第A010版:信息披露
   第A011版:信息披露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B002版:信息披露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B005版:信息披露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9版:信息披露
   第B010版:信息披露
   第B011版:信息披露
   第B012版:信息披露
   第B013版:信息披露
   第B014版:信息披露
   第B015版:信息披露
   第B016版:信息披露
   第B017版:信息披露
   第B018版:信息披露
   第B019版:信息披露
   第B020版:信息披露
   第B021版:信息披露
   第B022版:信息披露
   第B023版:信息披露
   第B024版:信息披露
   第B025版:信息披露
   第B026版:信息披露
   第B027版:信息披露
   第B028版:信息披露
   第B029版:信息披露
   第B030版:信息披露
   第B031版:信息披露
   第B032版:信息披露
   第B033版:信息披露
   第B034版:信息披露
   第B035版:信息披露
   第B036版:信息披露
养老金入市目的是保值增值
公车改革或引爆城市大交通变革
上海高端墓地近30万元一座 单价远超内环房价
构建监管规则 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防控
未来几年房价难以跑赢进口型通胀

2016-04-05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