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供给需求共振 国企壳资源走俏 2016-04-1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证券时报记者 李映泉
纵观历史上的A股上市公司重组情况,国资“壳”公司在资本运作方面往往不及民企积极主动。但在今年以来,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近期发生的多家国资“壳”公司公开征集受让方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国企中层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过去国资监管的核心强调的是保值增值,运作卖壳重组的流程复杂、风险较大,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对待资本运作的积极性不高。不过,近期整体环境层面发生了两大变化,刺激了国资企业“卖壳”的冲动。 一方面是各级政府财政吃紧,通过资本市场公开出售经营不善的企业控股权能够换取宝贵的现金,不失为给财政纾困的一项选择。以*ST狮头为例,公司1月披露的业绩预盈公告显示,2015年9月收到太原市政府专项扶持资金5300万元是公司得以“保壳”的主要原因。而本次*ST狮头的易主,不仅为当地政府甩掉了沉重的补贴负担,同时获得了大笔现金的支持。这一变化体现在供给侧,即国资“壳”公司的卖壳意愿增强。 另一方面来自需求侧。自十三五规划删除“战略新兴板”以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态“注册制不可单兵突进”后,直接IPO上市难度加大,大量希望上市的企业以及拟回归A股的中概股都存在强烈借壳意愿,推升了借壳需求。 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的共振,不排除国资“卖壳”现象今后会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近阶段发生的国资“卖壳”现象与直接借壳上市不同。借壳上市一般体现为直接将资产以重大资产重组的形式注入“壳”公司,并引发实际控制人的变更。而最近发生的案例主要是国资股东先行出售股权“脱身”,后续的重组等事宜则交给受让方自行处理。 一位多次参与重大资产重组的投行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国资企业的重大资产重组流程一般较民企更长,除经过股东大会通过、证监会审核外,还需要上报各级国资委审批。同时,国企决策效率往往低于民企。种种原因导致国资企业运作重大资产重组往往比民营企业耗时更久。相比之下,先由国资将控股权出让,再由民资控股股东自行策划重组方案则更加高效、快捷。国海证券分析师代鹏举认为,未来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望以此为示范,逐步扩展到其他大型的国企。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