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公司新闻 2016-06-1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港交所携手LME设前海现货交易平台 “2016年LME亚洲年”昨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会上表示,由于内地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和实体经济间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港交所计划在深圳前海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不做期货只做现货,旨在加强服务内地实体经济。 李小加指出,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也是部分大宗商品的最大出口国,这为香港发展商品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未来香港将可发展成为亚洲时段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不过,从交易市场参与对象来看,目前中国的大宗商品市场发展仍显不够成熟,呈现“倒三角”的格局,其中,最基础的生产、消费以及物流等现货交易占比较低,而金融衍生市场发展迅猛,且参与者多为包括散户、投机客在内的金融投资者,造成现货市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严重脱节,这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等成熟的大宗商品市场完全相反——LME的参与者多为生产商、消费者和贸易商,占全球有色金属交易量的75%。另外,从持仓占比情况来看,目前内地期货市场的日均成交量是持仓量的5~10倍;相比之下,LME的持仓量则为交易量的5倍左右。从实物交割量来看,内地市场的交割量只占持仓量的个位数,占整体交易量近万分之五。 李小加分析称,目前内地市场最大的矛盾之一,是大量的资产和过剩的产能之间的矛盾,同时有“资产荒”和融资成本高昂的现象。他强调,港交所携手LME在深圳前海建立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就是为了使国内过剩的资金、产能与实体经济巨大的融资缺口进行有机结合,平台将会先从有色金属业务做起,之后再发展到其他实物品类的交割,他强调此举将为内地的实体经济提供直接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港交所希望能将LME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内地市场,新的现货平台将与内地的交易所、物流、仓储企业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 (吕锦明)
今年上市中概股 打响发行价争夺战
在许多中概股纷纷计划回归A股之时,依旧有一些“勇敢者”继续勇闯美股市场。不过,今年这三位勇闯美股市场的“勇敢者”正在进行发行价争夺战。 中国免疫抗肿瘤药物研发企业百济神州今年2月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今年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也是今年首批登陆美股市场的企业。百济神州在发行首日收盘价为28.32美元,较发行价24美元上涨18%。截至本周一,百济神州股价报29.2美元,成功站稳发行价之上。 此前,银科控股登陆美股市场,成为中国大宗商品现货行业上市第一股,也成为今年第二只赴美上市的中概股。银科控股的发行价为13.5美元,截至本周一,银科控股报11.15美元,已经跌破发行价。 中国在线英语教育集团51Talk近日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就跌破19美元的发行价,收盘下跌0.1%至每股18.98美元,而在此前,51Talk已经下调了上市价格区间。不过,51Talk在本周一美股交易时段大涨12%,再次站在发行价之上。 其实,2015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数量已经锐减。钜派投资、窝窝团、宝尊电商都已经处在发行价之下,只有宜人贷站在发行价之上。对于中概新股的股价表现,有“炒美族”表示,许多公司本身还处在亏损状态,在如今的资本市场光有增速似乎并不够,还需要同时盈利才能给市场信心,现在中概股在美股市场已经很难再和投资者讲“故事”。不过,虽然私有化的风波接连不断,但真正优秀的公司,其股价绝不会一直被低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美股市场。 纳斯达克首席执行官格雷菲尔德日前在香港表示,尽管过去一年里中概股掀起了退市潮,但中国企业仍将会赴美上市,预计今年将有接近10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Dealogic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近30家公司在纳斯达克证券市场进行了首次公开招股,总共募集到37亿美元资金,去年同期共有54家公司进行了首次公开招股。(吴家明)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