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租赁新政很美,但不如补贴来得实惠 2016-06-1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李宇嘉
【环宇杂谈】 关键要加强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建设,将农民工和大学生的租房需求,视为公共产品,纳入公共财政扶持或补贴的范畴。
6月份,又到一年毕业季和就业季。往年这时,常有“就业难”遇上“租房难”,大学毕业生伤不起等类似报道。但是,今年可不一般,就在满腔热情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报效祖国之时,国家送来了“大礼”。6月3日,被誉为史上最“接地气”、最温暖的国家“租房新政”发布。 印象中,国家层面发布鼓励租房的规范性文件,这还是第一次。此次新政中,对租赁双方税费减免或抵扣、保障租赁权益、增加出租屋供给等方面,支持力度可谓空前。比如出租方增值税从5%降至1.5%,个人所得税减半征收,承租方租金抵个税。而且,为鼓励机构租赁,甚至可以突破规划,将商业用房改造为租赁住房,相应水电气的价格按民用执行,可谓一路绿灯。 另外,早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得不到政策认可但顽强生长的“合租”、“N+1”(卧室+客厅),甚至屡被穷追猛打的“群租”等,终于合法化了,这是此次租房新政最“接地气”的地方。2015年,住建部对16个外来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调查,显示合租占租赁的50%。小户型太少、房租太贵、新市民起薪太低,只能租个单间。北京69.2%的毕业生房租都得靠父母资助,合租已成趋势。 国家重视可谓审时度势。楼市和城市化都进入“下半场”,前者叫存量时代、后者叫大城市化时代。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组成的新市民,纷纷往大城市扎推儿,租房是他们落脚城市的第一选择,甚至是长期选择。未来,租房在边际增长上远高于买房,企鹅智酷《2015年中国网民房地产消费潜力报告》显示,不论一二线城市,或三四线城市,50%的人无房,一线城市57.6%的居民租房。 房租是个基础成本,也是人工、仓储、经营成本上涨的罪魁祸首,各行业都受房租上涨冲击。深谙此理的德国,明白制造业“伤不起”,不惜粗暴干涉租赁市场来压制租金。2012年,德国议会通过新的涨租限制,各州主要地区房租3年内涨幅不得超过15%。轮番炒作抬升的租金降不下来,我国“降成本”供给侧改革难言到位。国家层面全方位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寓意就在此。 此次新政的看点之一是税收减免,意在鼓励出租和承租意愿,但减免子虚乌有,因为占比超过90%的散租市场,从来都在无监管的状态下“野蛮生长”,一不备案、二不交税,何来减免;看点之二的“商改住”,意在壮大机构租赁,出发点很好,但改造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算上公共配套,谁会参与呢? 事实上,租赁市场不振,根源在于房屋销售和利润太诱人、租赁收益太低(甚至低于无风险收益)、政府等机构租赁的“压舱石”作用不够、租赁市场无监管。目前,开发和销售贡献了占财政收入60%的土地出让金、25%的固定资产投资、20%的税收,关联上下游的话贡献更可观。相比之下,租赁不仅显得很寒酸,而且在管理上须投入更多精力,被偏废,甚至是被抛弃就不奇怪了。 农民工和大学生是租赁需求的主体,基于成本收益的权衡,即便政府鼓励,靠市场力量补上租赁市场的短板,也是不现实的。问题的根源在体制,关键要加强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建设,将农民工和大学生的租房需求,视为公共产品,甚至是住房保障的一部分,纳入公共财政扶持或补贴的范畴。这样,才能为增加租赁住房供应、打造低租金环境、加强监管,让租房者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创造制度环境。 此次新政中的各种措施看起来很美,但制约因素太多,特别是涉及体制性的因素,短期内很难见效。如果说,要针对性地解决新市民租赁需求的“痛点”,还不如加大租赁补贴来的痛快、来的实惠。目前,北上广深城市中心区,一个单间的月租金在1500元左右,即便是每月500元的补贴,也是看得见的利好、也能解决很大问题。吃穿住行,住的开支最大,也是降成本的核心内容。 (作者单位: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