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7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

2017-07-25 来源: 作者:刘敬元 陈冬生 潘玉蓉 邓雄鹰

  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期待保险业抓住历史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7月7日,在证券时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17年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上,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目前防范风险成为保险行业的主基调,因而本届年会主题确定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供给侧改革”,期待保险业能够抓住历史机遇,规范发展,积极转型,做大做强。

  周一介绍,“2017年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是证券时报和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第二次联手举办。去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年会在行业内外引起良好反响。

  回望去年年会举办之时,险资举牌高潮,万能险热销,保险行业一片热闹,但好景不久,险资因频频举牌上市公司,闯入公众和监管层视野,引起很大争议。随后防范风险成为保险行业的主基调,“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一些严监管措施陆续出台。

  周一补充,过去的一年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从规模导向的偿一代正式转到风险导向的偿二代;人身险系列监管新规实施,寿险业务结构优化,万能险逐渐收缩;同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和不动产等实施了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主题定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供给侧改革”,希望大家能对保险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更有效路径、保险资金依法合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更有效方式方法等进行探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他表示。

  今年以来,中国保险业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前5月实现保费2万亿元,同比增长25.8%;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6万亿元,比年初增6.3%;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4万亿元,比年初增6.4%。

  周一最后强调,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保险业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待保险业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做大做强。

  光大控股CEO陈爽:险资多元化配置为大势所趋

  证券时报记者 陈冬生

  

  在“2017年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上,光大控股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陈爽表示,险资多元化配置已成大势所趋。在低利率环境下,险资通过另类资产投资参与到产业投资,可减少宏观、周期性对投资带来的影响。同时通过跨境配置保持境内外不同币种的资产平衡,构建多产业投资领域的组合包,将成为险资提高投资收益率和保持资金稳定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家专注发展跨境资产管理及投资业务的平台,陈爽介绍,目前,光大控股管理36个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近1000亿港元,旗下的首誉光控管理资产1500亿人民币,光大控股整个平台共管理港币2877亿。自成立20年来,光大控股投资的项目已成功退出145个左右。

  陈爽称,跟一般集团公司多元化不一样,在光大控股这个平台上,被投企业和总部之间多了一层专业的基金投资人。这么多年,光大控股每投一个领域相对都比较成功,最关键的就是有了这个中间层,中间层使得基金投资团队和光大控股整个管理平台之间,进行适当的功能切割和划分,这对于多元化的策略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险资多元化投资,陈爽认为,过去十年,在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塑造的全球投资大环境下,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货币效应开始下降,优质资产的数量变得相对稀缺,这就导致资产大幅升值是必然结果,尤其是房地产。

  但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并购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包括险资在内的大规模资金,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中国经济产业升级整合中去。与此同时,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 也可考虑人民币以外的多元化资产配置。

  此外,陈爽认为,从全球看,另类资产配置受到投资者重视,且上升比例加快。基于外部经济环境、货币政策、以及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等,险企高度重视投资风险,进行多元化的资产配置以规避风险,从而提高收益将是大势所趋。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加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刻不容缓

  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7月7日,由证券时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联合主办的 “2017年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出席,并发表题为《加强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促进保险机构安全稳健运行》的主旨演讲。

  曹德云表示,去年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取得了重要进展,保监会下发了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和量化评估标准,保险公司开始进入测试阶段,但与国际相比,目前保险业尚未形成完整的资产负债管理框架,应用的技术和方法尚需改进,仍需继续努力。

  他表示,从长远看,保险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和框架搭建是系统工程,要立足国内现实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他建议从四方面不断推进。

  一是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公司治理框架。把资产负债管理纳入公司的治理架构,制定专门的指引,推动保险公司建立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组织体系。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主要由投资精算、风控、财务部门的高管组成,职能包括监测资产负债产生的风险、批准新产品发行等,自上而下指导公司各部门运作,落实完善的决策框架。

  二是配备必要的系统和模型技术。完备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要鼓励保险行业引进先进的技术模型,配备必要的软件系统,完成资产负债管理和资产配置工作。

  三是建立合理的风险监控机制。监管机构要通过设置风险监控指标,衡量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完成情况,对框架完善、风险管理能力强的企业给予资本优惠,严惩风险管理不当的企业。

  四是加强对行业投资端、负债端的约束。在特定的经济周期、经济环境下,监管机构要结合经济环境,恰当地对险资的投资行为进行约束,防止出现经济环境改变导致保险公司资不抵债的情况;对行业负债端进行供给侧改革指引,让保险回归保障本质。同时,引导行业降低对利差的依赖性,提升死差、费差的比重。

  曹德云称,加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刻不容缓,这是实现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相信在中国保监会的正确领导及保险行业共同努力下,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高效完备的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框架”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新华资产总裁李全:积极参与10万亿健康养老投资盛宴

  证券时报记者 潘玉蓉

  

  在7月7日举办的“2017年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上,新华资产总裁李全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前景超10万亿,政府应投入更多的资源并划清和市场的界限,市场主体在明确政策边界下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健康养老产业不能做成暴利行业。

  会议召开前夕,恰逢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养老产业投资机会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

  从全球范围看,大健康产业是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数据显示,美国的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是17.8%,接近20%;加拿大、日本等国超过10%;我国仅占4%至5%,相当于日本的 1/2、美国的1/4。从人口总量看,据国家统计年鉴,截至2014年底,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38亿人,占总人口10.1%。

  另据OECD (经合组织)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为14.53亿人,届时65岁以上人口将达2.4 亿人左右,将近翻番。

  在此背景下,健康产业需求迫切地呼唤着人们的关注,一个庞大市场需求的洼地已经形成。如今,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健康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有权威人士评估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但相关产业能否做大的根本还是看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是否准确,做好了就可实现“政府、民众和企业”三赢局面。

  谈到政府和市场关系时,李全表示,政府的角色是关键。政府需承担起相应职责,进行必要的资源投入,并规范引导行业发展方向;政府要明确划定自己和市场的边界,除基础性和公益性的工作,其它都可采取商业化运作;同时,也要通过购买服务实现社会化运作。市场主体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政策边界下自己的盈利模式;从产业投资的角度看,医疗健康养老绝对不是、也不能做成暴利行业。

  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硬约束”渐近 新评估标准利好“规范型公司”

  证券时报记者 邓雄鹰

  

  在新的市场环境和监管背景下,资产负债管理逐渐成为行业关注重点。负债驱动资产和资产驱动负债孰优孰劣?不同规模的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有何差异?如何看待和应对正在征求意见的监管新标准?7月7日举行的2017年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上,来自国寿资管、太保寿险、泰康集团、普华永道等机构的行业人士共聚一堂,围绕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新标准利好“规范型公司”

  5月12日,保监会就《人身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向行业征求意见。该标准拟从基础与环境、控制与流程等五方面评估险企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国寿资管总裁助理于泳认为,无论从负债期限的差异性还是从资产端配置的多元性看,保险资产管理的复杂性比银行、基金、证券都高。“监管此前分别针对负债和资产端出台了较多政策,在此基础上形成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新标准,有利于增强实施资产负债管理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对于管理规范、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公司是利好。”他称。

  太保寿险资产研究与配置部总经理陈子扬表示,过去保险行业一直提资产负债管理,但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保监会牵头制定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标准,可为行业开展资产负债管理提供参照依据和标准。

  作为整个资产负债管理定量制度标准的牵头单位,泰康集团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朱延明认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标准最终出台后的最大价值,将是通过制度设计和约束,让负债端、资产端及公司利益相关方有一个充分讨论的平台。

  模式不分优劣

  负债驱动资产和资产驱动负债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参与讨论的人士均认为,模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选择哪种模式主要依据公司自身发展定位、业务结构,以及是否有相匹配的管理能力。

  普华永道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资产负债管理本身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资产负债管理全过程也贯穿着风险的考量、计量、管理的全过程。资产负债管理的技术、方法并没有针对大公司或中小公司。

  朱延明认为,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发展偿付能力要求和实现公司中、长期经济价值中取得平衡。公司只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资产驱动负债和负债驱动资产模式都是可以采取的策略。就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而言,大公司和中小公司也无本质区别,主要还是在于产品形态。

  陈子扬表示,保险公司利润来源死差、费差、利差这三差,传统保险公司的负债驱动资产模式管理重点在承保端,而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则要求公司有比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随着利差收窄,其对费差的依赖度会加深,这种较单一盈利模式对保险公司是很大的挑战。

  于泳认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两个方面最重要,一是成本匹配,二是久期匹配。近几年,保险业负债端发展很快,去年整个行业保费收入超3万亿,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部分中小公司或激进型公司面临负债成本增加问题,在资产荒压力下,进而倒逼投资端采取激进配置策略。他建议,要做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一方面要控制负债成本,另一方面资产端要加强多元化配置,分散风险。

供给侧改革下的保险资管行业:投资能力建设是核心

  证券时报记者 潘玉蓉

  

  供给侧改革下的保险资管行业,如何建立起更加市场化的资产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7月7日举办的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上,中再资产总经理赵威、人保资产副总裁韩松、平安资管副总经理张剑颖及太平洋资产研究部总经理朱安平就相关话题展开了探讨。

  投资能力建设是核心

  平安资管副总经理张剑颖谈到公司市场化转型心得时表示,未来各类资管机构的牌照壁垒会越来越小,资管机构监管的标准也将逐渐趋于统一。所有的资产管理机构都会进入泛资管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投资能力,以及在业务上的前瞻性和客户服务的能力。

  中再资产总经理赵威表示,讨论资产负债管理本身的发展,以及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转型和改变,要放在全球去杠杆、以及国内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来观察。

  对于如何应对市场化带来的挑战,赵威表示,中再资产始终坚持的主线是,把握住服务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战略性机会,利用和发挥好保险资管机构的特点优势,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业务创新,确立自身在大资管中的竞争优势。

  当前,国家宏观产业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险资怎样抓住机会寻找配置空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险资管如何在投资领域更市场化地寻找项目,去寻求平台合作,获得更优质的资产?

  对于这个问题,人保资产副总经理韩松表示,供给侧改革首先是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的过程,其次是要提高供给品的质量,让消费者和企业有更多的选择。在这种环境下,人保资产关注的热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比如对不良资产的处理,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会等。

  太平洋资产研究部负责人朱安平表示,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前面很多年以来中国经济整个结果性里存在的矛盾,既包括实体经济里重大的结构性过剩,甚至也可以说包含金融体系里的结构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保险资金会找到很多投资机会,比如服务“一带一路”和基础设施投资相关的行业、通过“债转股”完成过剩行业产能的消化等等。

  科技创新影响保险资管行业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在投资领域,机器人技术扑面而来。围绕技术创新,保险资产管理未来最有机会改进的是产品、销售渠道,还是内部运营管理?

  赵威认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资产管理行业的挑战是明显的,保险机构要突出自己的负债特性和优势,继续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精耕细作。

  韩松表示,未来新技术在投资上的运用,无论是资产配置、资产类别还是品种选择上,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在市场的销售渠道及营销上,保险资产管理业与基金业和证券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内部管理上,无论是提高工作流程还是效率,保险资管也有创新余地。

  张剑颖认为,保险资管行业面临的创新有两个:理念的革新和科技创新。在理念上,保险资管行业虽然有传统优势,但怎么在传统优势上进行突破,比如在专业人才队伍的拓展、激励机制上的突破,是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科技创新是资管行业发展面临的大趋势。平安集团在AI、大数据领域已有所尝试,未来平安资管也希望在业务发展中利用到集团的先发优势,为资产配置、投资品种的管理、客户服务等提供更好的方法。

本版导读

2017-07-25

聚焦2017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