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要重视老人农业

2017-10-27 来源: 作者:周鹏飞

  【飞言走笔】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重视发挥老年人的生产骨干作用。

  周鹏飞

  

  前几天回到老家,只见村子里面蒿草满地,麦秀黍离,人烟稀少,只有风吹和鸟鸣,稀稀拉拉几块田里种着庄稼,从前的稻畦连天、田野流金的场面再也没有了!

  在村里碰到大舅,他卷着裤脚,一身泥巴,赤足赶着一头牛走过下雨的泥地,泥浆被他踩得吱吱响。

  七十多岁的人了,和大舅妈两人相依为命,无儿无女,嫡亲子侄也靠不上,全凭自己种田和买卖耕牛过生活。若是放在从前,我总会满心劝他少种点、少做点,别把身体搞垮了!但是现在我不会了。

  他是这个村子里仅剩的几个老人之一,也是老人中少数依然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业传统的。大自然的风雨寒暑,早已经与他为友,只要他出现在田地上,就会带给他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胃口,而他给脚下这片土地,回报以整洁的田畦、丰饶的收获。

  我陪着他走了半天,走过他的秧田,走过他的莲花池,跟他说了好半天话,夸他东西种得好,夸他把田地打理得顺。他笑得开开心心,花白的眉毛不断在眉弓处闪动。

  农村需要他这样的老人。有了他们,村庄里才会多一点生气和人情味。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从前总会三天两头嘱咐父母:不要种田,不要种田,要吃要喝到街上去买,安安心心在家里抹抹牌,睡睡觉,又轻松又舒服,种那么多田干什么?如今回想这种想法,觉得何其幼稚!

  我们太多人一直都对老年农业怀有深深的偏见。把这些坚持在农田里劳作的老人看做手脚闲不住的人,把他们当做应该被怜悯、被照顾的老弱病残,有的儿女甚至以此为耻,认为自己尽孝不够,才让父母不肯放弃继续在田间劳作。

  我们依然不了解农村,不懂农业,更不明白农民。

  农业需要老年人。现在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机械普及,需要繁重体力的生产环节都可以机械化,当技术抵消了体力衰减的难题,老年人从事农业活动再也不是弱势群体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骨干。三农问题首当其冲就是农业生产问题,重视发挥老年人的骨干作用,中国农业在人少地多抛荒严重的情况下,仍能维持住基本的局面。

  老年人也需要农业。农业对老年人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收入和生活,更意味着自由和尊严。在农村,老年人普遍持以“自食其力、不拖累子女”为荣的道德观。尽管年已衰老,在老家种地,有农业收入,自由自在,种多少吃多少,免交公粮和赋税,不需要依附在子女的家庭屋檐下,不需要伸手向子女讨要,甚至还将种地收获的新鲜农产品定期送到城市给子女,不仅让家庭亲情更加浓郁,获得子女的敬重,还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农业也在成就老人。在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中国,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人均寿命普遍提高,领取养老金人群的日益庞大,年青一代的税负越来越沉重。鼓励老年人在身体尚可的时候,继续进行劳动,除了补贴生活费用,还避免枯寂孤独的生活,这是通向未来老龄化社会的一条明路。

  当前农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四海多闲田、耕种无几人。而我们中国人又是一个骨子里推崇农业的民族,尤其很多城市老人,挖掉小区花园,改为种菜;条件不够的喜欢在阳台种菜, 如果国家在资源流动制度设计上,能够为这样的老人下乡亲自从事农业提供激励和便利,相信农业和农村的现状会面目一新,而且也解决了我们目前整个社会担忧的老年养老负担问题。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重视发挥老年人的生产骨干作用。对于年过花甲不服老依然从事农业劳动的老年人,应该广为宣扬,扭转大家把老年农业视为苦哈哈穷叽叽的印象,把这样的老人树为当代的农村人人敬仰的“老黄忠”;同时放开门户,优先鼓励城市退休老人下乡,为老年农业补充新鲜力量。

  事在人为。现在就做起来,也许老后抛弃村庄和祖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吧!

  (作者系武汉文化学者)

本版导读

2017-10-27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