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制度性安排来推动

2018-12-05 来源: 作者:储著胜

  【潜河流韵】

  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引导资源的流向。有了制度的扶持,实际上也就有了资源的扶持。

  储著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近日发布,它绘就了今后一段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路线图: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显著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其中原因有很多方面,如自然环境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制度差异以及交通条件差异等。这些差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不同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我国社会发展目标是不相符的,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当一部分地区已先富起来后,如何驱动其它地区也跟着富起来,就成了一项重大现实性课题。区域的平衡发展不能依靠阻止或延缓先进地区的发展来实现,而只能依靠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来实现。

  就落后地区而言,要想加快其发展,就必须从其形成原因着手。这些原因有些是人们无法随便改变的,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我们只能顺应而不能轻易去挑战。过去,我们做了不少“人定胜天”的事情,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些成果,但从长期来看,最后常常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当然,人们在自然环境面前也并非无所作为。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一方面不断改善环境,另一方面根据环境的特点来确定合适的发展路径与战略。

  影响区域发展的另外一些因素则是可变的,如交通条件、制度安排等。这才是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发力的地方。我们现在有不少区域性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都是为了推动某一区域的发展而制定的,都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引导资源的流向。有了制度的扶持,实际上也就有了资源的扶持。这里所说的制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所有政府主导的战略、规定、体制与机制等。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提出的“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制度性安排。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从总的体量上来看,已经名列世界第二。但是从国内具体布局来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却非常突出。这种不平衡不仅表现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也表现在不同区域之间。随着先进地区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种不平衡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正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近年来中央政府才先后出台多种举措来尽力阻止或减缓这一趋势。其中一项战略就是精准扶贫。

  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靠简单的帮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彻底解决问题,只能依靠政策的指引,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其从产业上进行变革或升级。比如,多山的贵州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政府数据显示,贵州3500万人中有400多万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9美元。2015年,中央宣布将贵州建成发展大数据的“国家级试验区”。受此带动,仅仅几年贵州大数据公司就增长到8500多家,是2013年刚起步时的8倍多。中央之所以做此决定,是因为贵州有很好的理由充当“大机房”:这里的地价比沿海便宜;得益于当地的水力发电,加上地处从西向东输送电力的干线之上,电力成本也更低;此外,贵州的气候也比南部沿海城市温和,更易于让服务器保持在较低的温度。可见,扶持政策必须密切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效果来。

  《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对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做了很多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同时它还设定了2035年这一时间表。希望各方拿出勇气胆识、智慧与韬略,积极行动起来,早日让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版导读

2018-12-05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