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失败的企业也许更有意义

2018-12-08 来源: 作者:陈嘉禾

  陈嘉禾

  

  三国时代的曹操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拒王芬辞》,记载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当时,冀州刺史王芬联合了一些人想要发动政变,废掉汉灵帝、立合肥侯为帝。王芬找到曹操,希望曹操加入。

  曹操拒绝,回复王芬说,搞政变、废立皇帝,是最艰难、最危险的事情。你们啊,“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只看到过去伊尹、霍光那些人,轻轻松松就搞成了政变,你们怎么不分析那些失败的例子呢?

  曹操说,当年伊尹、霍光都是有绝对大优势的人,找了绝对好的时点,才发动了成功的政变,你们能比吗?看看那些失败的例子,你们的势力比得过汉初七王之乱的势力吗?你们拥立的合肥侯的名望,和当年的吴王、楚王相比如何?他们尚且失败,你们能成功吗?曹操拒绝王芬之后不久,王芬等人政变失败,王芬自杀身亡。

  王芬等人看到的是成功案例,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只要去做就一样可以成功。但是,曹操却分析了更多失败的案例,因此得到了更加客观的判断。这种“从失败的例子中更容易学到真正的经验、理解真相”的思维方法,恰恰是我们今天所必备的。

  在投资领域,事情也是一样。在研究股票的时候,价值投资者都会努力寻找基本面在长期最好的公司。但是,许多时候,研究好公司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一家公司风头正盛的时候,你看到的各种资讯,大都是关于它的正面报道。毕竟,有多少人爱和一家风头正盛的公司唱反调呢?当一家公司经营得顺风顺水时,我们非常难以看到它可能面临的困难、潜在的风险。于是,我们会简单地觉得,这家公司某些方面就是优秀,所以它的优秀财务数字就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事实上,企业经营绝非一帆风顺。比尔·盖茨曾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而诺基亚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科技企业哪怕是那些风头最盛的科技企业,也真的可能离破产非常近。如果我们看不到一家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哪里,那么我们对这家企业成功的认识也就不够深刻。事实上,恰恰是时刻意识到微软破产风险的盖茨,才能带领微软成长为一家伟大的企业。

  当我们观察一个行业的成功公司时,一个非常好的、能够理解它们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方法,就是观察同行业中失败的公司。在这些公司身上,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潜在问题,看到更多的负面报道,了解更多的问题真相。这些往往是光环笼罩下的公司所不能给我们的。但这些问题,也恰恰是那些正笼罩在光环下的公司未来可能会遇到的。

  比如说,在过去几十年,在家电制造领域涌现了很多成功的公司,比如美的、格力、海尔。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在同一个行业中,许多公司做得并不好,甚至十几年都原地踏步。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公司的落后呢?问题有很多,比如产品设计的落后,品质要求不够严格,品牌管理和宣传不到位,日常经营管理的松懈,管理层动力不足导致行动迟缓,规模效应没有跟上,等等。

  如此,我们就能很轻松地把家电制造行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搞明白。相反,也就能把好公司的特质勾勒出来。

  与家电制造这种集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行业不同,基金和证券行业则是一个更加需要重视和规避风险的行业。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全部倒下,其根源就在于过高的杠杆。2005年内地一些证券公司的倒闭,根源也出在用了过高的杠杆投资股票市场上。而一些国际知名的案例,比如长期资产管理公司、不凋花基金,也证明了风险控制的绝对重要性。

  如果说由于规模效应导致的品牌和成本区别,使得家电制造领域“小而美”的公司相对难以维持下去,那么在证券和投资领域,“小而美”的公司生存概率会高很多,“大而混乱”的公司所带来的风险相对更大。

  看看投资者日常接触的证券投资领域,也许我们离成功的投资者距离很远,难以直接窥探成功投资的奥秘,毕竟和巴菲特吃一顿午饭就要好几百万美元。但是,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观察到许多身边的投资者是如何失败的:超短线交易,赌博式交易,听消息,打探内幕,不认真分析企业,不研究行业,天天看手机刷新闻,每天都要看好多遍股票报价,不自己琢磨估值,等等。如果投资者能避开这些投资上的问题,那么他们离找到真正有效的投资方法,也就距离不远了。

  人只有在失败中,才会冷静反省“为什么倒霉的会是我”;而在成功的状态中,我们更喜欢做的事情,是自信地吹嘘“我就是能干、我选的公司就是好”。要从失败中学习教训,而不要站在成功的结论上沾沾自喜,这才是一个理性投资者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本版导读

2018-12-08

百姓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