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有忌

2018-12-12 来源: 作者:木木

  【缘木求鱼】

  过年煮饺子的时候,老规矩还照常管用,小孩子还是被赶到一边儿去。

  木木

  

  在农村——起码在北方农村——有许多关于“吃”的传说。挺有意思。

  先讲个故事。

  有一年的年三十,一户人家高高兴兴地煮饺子,准备吃年夜饭、过大年。饺子很快就煮好了,女主人就抄了笊篱开始捞,一笊篱、两笊篱……一直捞,一直有,女主人手忙脚乱,赶紧喊全家人拿家伙儿、运饺子,一家人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很快,家里的坛坛罐罐都盛满了饺子,但大柴锅里的饺子居然还是满的!

  这时候,一直帮忙、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的孩子忍不住就问了一句:你们到底包了多少饺子啊,咋还捞不完?话音甫落,大柴锅里的饺子立时踪迹全无,只剩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汤。女主人不甘心地攥紧了笊篱又抄了两抄,连个饺子边儿也没捞到,于是气急败坏地把笊篱往锅里一杵,回手给了孩子一巴掌:不说话能憋死你啊!

  好在已经捞出来的饺子都还在。后来,有老人点出了其中的奥秘:有一只“皮猴子”,专在年三十晚上,把千家万户的饺子往一户“表现好”的人家送,只要你不说“完了”、“够了”、“行了”之类的话,它就能一直送。

  有了这样的传说,年三十晚上煮饺子,就格外郑重而有仪式感,小孩子当然不能在旁边瞎掺和。家家户户煮饺子的时候都格外用心,下锅前要数好,出锅后要对数儿,生怕自家的饺子被“皮猴子”偷了去送人。

  听了这个故事,老徐这才恍然大悟,小时候回老家过年,为什么会受到那样的“待遇”:当年,只要一往灶台前凑,马上就被拉了走。原来一直以为是沾了“北京来的贵客”的光,实际上是大人怕北京来的小孩子不懂规矩,说错了话。原来如此。看来,即使是小孩子,重要的日子里,说话也不能乱说。

  由这个传说引出来的规范,看来还是挺有约束力的,除了对人们行为上有影响外,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压力也挺大。

  有一年过年,一家人年夜饭吃得平平安安,但初一一早儿煮饺子的时候,老徐的祖母大人被吓了一跳,因为她发现,昨天提前包好后就放在厢房柜顶的饺子,居然少了一个!老太太(当年还不老)没敢告诉任何人,该干什么还接着干什么,但心里却一直很别扭。也是,估计谁都得别扭,自家的饺子被“皮猴子”取了送人,总归有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检讨。好在没过几天,在顶棚的一个窟窿里,发现了那个已经被老鼠咬得残缺不全的饺子,老太太这才完全放下心来,把这事当成笑话讲给家里人听。

  虽然讲的人把这事当成了笑话讲,听的人也把这事当成了笑话听,但过年煮饺子的时候,老规矩还照常管用,小孩子还是被赶到一边儿去,有新来的不懂规矩的,总会早早儿就被提了醒,说话千万要小心。

  工作后,老徐就再没有回老家过过年,当然就不知道老家现在还有没有这个老规矩。按说不应该有了吧,因为老徐把这个传说讲给小徐听的时候,小徐被逗得够呛,一边笑一边褒贬那个时候的人:大家怎么会这么幼稚!幼稚?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居然说一帮成年人幼稚,而且说得还挺顺溜儿,这就让老徐挺感慨:这样的评论,肯定不能摆到“老规矩”面前,多多少少还是犯忌讳。看来,过去大人们不让小孩子往前凑,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版导读

2018-12-12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