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盛行 文明难彰

2019-01-14 来源: 作者:余胜良

  【念念有余】

  对整个社会而言,脱离丛林社会的规则,才更稳定和健康。

  余胜良

  

  张扣扣为母复仇,让人热血沸腾,因为这个案件暗合了流传万千年来的道德律,唤醒了人们埋藏内心深处的朴素价值观。

  这还让人想起2016年“刺死辱母者”的于欢。于欢在母亲苏银霞和自己被11名催债人侮辱后,用水果刀刺伤了4人,其中一位自行驾车就医,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于欢被认为是捍卫母亲尊严,也捍卫了自己尊严的孝子和勇士。

  人类有一套深入内心的价值体系,从社会交往中慢慢形成,有人打了我们,条件反射就是要打回去,自己损失了什么,别人也要损失才可以,所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一命换一命”,这就是原始的公正。

  《礼记》有名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说明为父母复仇,比普通的讨还更加必要和有正义感,其中考虑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一因素。

  即使是现在,寻求原始公正的古老模式还有不少被保留下来。这种评价体系会影响两个村落的关系,广东省普宁果陇村和距离6公里的北山村有世仇,两个村庄不能通婚,结怨原因已无法追溯,但双方村民4万人却谨遵祖训很多年。两广地区有很多类似的村子,甚至经常发生危及人命的械斗。这种恩怨和复仇方式,捆绑了整个村庄。

  为什么这种直接复仇解决问题的方式,慢慢让位于第三方?要依靠政府机关或法院裁决?私力救济为何要让位给公力救济?

  当然这跟时代有关。在早期社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追求公平的方式,非常容易衡量双方得失,这也是一种制衡手段,伤害人知道自己会被伤害,就压抑减少伤害他人的行为。

  实际上,原始部落人群寿命很低,除了医疗卫生和生活条件,互相打斗和寻仇是很重要的原因,一旦被裹挟进去,就很难脱身,只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为了怕复仇,有一个词叫斩草除根。

  看似公平的行为,会带来一系列不公平,比如双方实力悬殊,伤害指数不同,互相打击不对等,一方无法讨还公道,最后是强者有理。

  日本和西方骑士时代很流行决斗,看似很公平,可是对战斗力不行的一方就很不公,只能赴死,还不得不被动迎战,否则在评价体系里就会被贬低。后来国家都从法律层面禁止决斗,这才是更公正的做法。

  矛盾产生,要考虑背景、危害程度,每一种都不一样,矛盾双方身处其中,各有各的考虑重点。比如张扣扣案远比看上去复杂,张扣扣母亲死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当年的判决是否真的失当?他跨入中年才去复仇,是长远谋划,还是因生活一直不如意?他故意杀三个人,他母亲是否故意被杀,三条命和一条命是否对等?对于被张扣扣所杀三人的亲属,他们的公义何在?他们是否也要开启寻仇模式?生活在这样的恐惧中生活是可怕的。如果私自复仇盛行,恐惧将无处不在。

  身处事件中的双方,是根据血缘远近来判断利益关系,血亲利益高于是非曲直。专业机构更有能力进行评估和衡量,找到更公正解决方案。人们需要寻找一个更大的公义,从丛林社会的私自解决,到进入法律社会寻求公义,就是更加公义的进步。

  在部落时代,就有争议矛盾解决机构,不过不发达,国家成立后,多数棘手争端处理交给了政府,牵涉刑事案件政府还会强制介入,这是国家和政府提供的服务之一,对整个社会而言,脱离丛林社会的规则,才更稳定和健康。

  政府很早就垄断了刑事案件裁判权,乾隆亲自过问的数起血亲复仇案件中,几乎每次都会重申“国法既彰,私恨已泄;仇杀之端,断不可开”。

  武侠小说的经典情节是争取武功第一、功名利禄和复仇,侠客们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看起来的确很爽,但那些无辜被杀的人,没人顾及到他们的公义何在。原始法则下的公义只能以更多不公义为代价。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复仇盛行的区域都不发达,属文明的盐碱地,法治文明没有得到相应进步,或者是文明返祖。

  

  (作者系证券时报作者)

本版导读

2019-01-14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