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皇后”臧健和:生命如梅 在码头绽放

2019-02-16 来源: 作者:余胜良

  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

  

  “湾仔码头”速冻食品品牌创始人、“水饺皇后”臧健和走到世界哪一个地方,最喜欢看的是墓地,早期,她盘算过自己的墓志铭,上面写的是:这里躺着臧健和,忠厚,上进,是她一生要做的事情。

  臧健和有很严重的糖尿病,眼睛也做过好多次手术,多年来她一直和疾病做斗争,去世的消息宣布后,不少人表示要到超市里买湾仔码头水饺做纪念,也有不少人第一次知道湾仔码头的创始人是她,知道她有这么曲折的人生经历。

  香港人亲切地称她臧姑娘,将她称为香港狮子山精神的代表。从她为自己盘算的墓志铭上看,她喜欢的人生品格是忠厚和上进。忠厚要求她无愧于他人,对人实诚不虚假,包括管理上也要讲感情;上进则要求不管什么样的环境,都要追求更好,向更高标准迈进。墓志铭整体上非常简单,也显示了这位山东出生企业家的行事风格,她家里装饰也很简单,不喜欢繁琐。

  臧健和的人生,让人很容易想起日本的阿信,阿信的原型是和田胜,后来举世闻名的八佰伴公司的创始人,起源于1930年日本静冈县的一个蔬菜水果店。臧健和商业的起点,是香港湾仔的一个水饺摊。臧健和说过自己很幸运,和她一样努力又有能力的人不少,她最终成功了。

  1978年,香港交通还主要靠船,湾仔码头上人来人往,码头对面还只有新鸿基和中环大厦两座大楼,已32岁臧健和领着两个女儿在这里摆摊。一个4岁,一个8岁,孩子也要洗碗,艰难谋生,媒体发现了来自大陆的这一家人,东方日报的驻港记者,将臧姑娘封为“街头水饺皇后”。报道发表当天下午,臧健和的木头车前就排起了2000米的长龙,很多人慕名从澳门赶过来,“就为了吃上一口水饺”。还有一种说法是,她在湾仔码头摆摊不久,香港《文汇报》的专栏作家就找到她采访,她面对媒体落落大方,真诚坦率,成为香港各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她知道和媒体朋友搞好关系。

  所以,早在那时,臧健和的那个水饺摊就已不是普通的水饺摊,而是网红摊,她是那个时候的网红。从那时候的照片上看,她的摊点上还写着“北京水饺”,一个山东人为自己的水饺起名北京水饺,是因为北京是中国最出名的城市,有利于香港人理解,实际上在内地大家习惯的招牌是东北水饺和山东水饺。等到她改名“湾仔码头”,就意味着她不用再借助内地一个城市的名气,完全靠自己的招牌就可以支撑,她已可以将一个北方人才熟悉的内地食品去内地化。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她可以多开几个门面,成为一个富有的老板。

  臧建和的人生轨迹被改变,得益于两次合作,一次是1983年,湾仔码头的产品进入了日本的超市渠道,1984年开始扩大经营。另一次是1996年和美国品食乐食品公司的合作。一开始她认为美国人不懂水饺,等去美国参观之后,感受到现代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时间的威力,看到对方研发部门比香港企业的工厂都大,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马上就敲定合作。1997年,她将湾仔码头70%的股份卖给品食乐,1998年双方合资在上海浦东新建共产投产,湾仔码头正式进入内地市场。 2001年,美国通用磨坊收购了品食乐,湾仔码头从此并入通用磨坊,通用磨坊下面还有一个中国人很熟悉的品牌:哈根达斯。

  在卖给品食乐70%股权之前两年,1995年,臧健和的故事被香港无线拍成20集电视剧《水饺皇后》。和臧健和命运相似的和田胜的故事更早被搬上电视,《阿信》在1983年播出,影响要远远超过后来的《水饺皇后》。《阿信》播出后,八佰伴公司在和田胜长子和田一夫手中走出了一个全球扩张之路,在全世界特别是香港地区到处开店,当时日本零售业到处扩张,臧健和的水饺走进日本超市渠道,也是因为一家日本超市在香港开店,但由于扩展过速,八佰伴于1997年9月18日在日本透过会社更生法申请破产,当时其负债高达1610亿日元,是当年日本最大的零售业破产事件,距离和田胜去世仅4年。而《水饺皇后》播出后,已博得巨大声誉的臧健和却选择将公司卖出,湾仔码头在快速扩张,但是在一个大体系的扩张,湾仔码头得到了收购者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冷链优势的帮助。

  臧健和说,企业越大她越发现自己在管理上的不足,卖股权实际上是“找对了一个好伯乐”。臧健和避免了自己的不足,又能搭车前进,这就是她在大决策上的高明之处。从现在看,这一步非常关键。她卖股权那一年,陈泽明已发明速冻汤圆7年,试验生产速冻水饺4年,他带领三全食品在国内上市。当年29岁的李伟决定做汤圆生意,将厂房设在三全对面,和陈泽明的儿子成了朋友,1998年元宵节产品卖不出去,去拦截三全的客商,1999年销售额就达到8000万元,净利润2000万元。国内现在是这三家企业的天下,三家品类都很全,占据了国内70%市场份额。后两家都在河南,加上臧健和出生在山东,刚好是两个用面大省,可见产品的确需要基因。

  臧健和有今天一切,首先离不开她一开始能将一个好产品做出来:研制适合香港人需求的馅料、面皮,并严控质量。也离不开她的勤劳:每天凌晨5点到早市买菜,7点在家拌饺子馅、擀饺子皮,到了下午1点,她准时推着小木车去湾仔码头摆摊,一直要忙到晚上12点,最后一班渡轮停了才回家。也离不开她对卫生的要求,这是护士时代养成的习惯,保持食品和器皿的清洁卫生,“每天都用消毒水、漂白水清洁”。

  很多人都有臧健和这样的经历,外出打工者都是能怎么将就怎么来。她在香港一开始租了一间4平米的小屋,母女3人挤在一张木板搭的小床,房租就要200元,在酒楼洗碗洗厕所只够维持日常生活,她还要打第二份工供两个女儿上学,还要第三份工维持内地的妈妈的生活,一天只睡3、4个钟头。但臧健和很早表现出不同之处,她非常倔强地坚持自己的品格。1977年7月,臧健和在酒楼干活时被撞倒,腰骨裂伤,住院后又查出糖尿病。她拒绝吃救济,怕因此失去斗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杆。有律师帮忙打官司讨回3万元工伤费,她又还给老板,她认为法官给一个公平判决就已足够了,她打官司不是为了钱,而是让那个老板认识到,确实冤枉了一个人。

  从一个打工者变成生意人,第一步并不好走。臧健和回想起1978年自己第一次拉车去卖饺子,觉得周围都是眼睛,耳朵里好像有一种声音“健和健和,你怎么到了这种地步了”,那条路走得很远很长,心里害怕这条路再走不通。来了几个学生买了5碗水饺,说“好好吃”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这句话成了她最爱听的广东话。

  内地遇到的场景,在香港也会遇到。当时没有执照,在码头上摆卖会被警察抓,法官罚款一次就是100元,一碗水饺才一块钱。四岁的小女儿负责放哨,因为贪玩没有看到警察来,警察抓住了臧健和,小女儿吓得嚎啕大哭,小女儿对警察说,“叔叔放了我妈妈,都是我的错,没有看好你。”这时候大女儿也吓得哭起来。臧健和本来很平静,但想到为女儿奋斗,却把大人承受不了压力给了女儿,觉得是一个好失职的妈妈,于是也哭了起来。警察说,臧姑娘,做你的生意吧。

  一个人怎么会喜欢看墓地?也许是因为臧健和人生漂泊,居无定所,她1945年出生在山东省五莲县农村,父亲在她很小时就离家,14岁那年,日照遭遇罕见大旱,母亲带着臧健和、妹妹离开老家,一路流浪乞讨,最终到了青岛。后来嫁给泰国华侨,要去投靠丈夫,却发现丈夫又结了婚,臧健和落脚到了香港。中国人讲究落土为安,讲究叶落归根,臧健和的根在哪里?

  在大陆度过33年岁月的臧健和,出生的环境里已没有多少自由商业,但她到香港之后,无师自通,迅速适应了新的游戏规则,打出了一片天地。臧健和的根,就是她拥有无数个华人拥有的品格:华人无论走到那里,只要条件合适,就能做出一番事业。即使没有做出一番事业,只要像臧健和在码头上做得那样,能够保持奋斗精神,也就有了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即使没有出人头地,也要保持上进心,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忠厚下去,这正是大多数国人正在做的事情,养家糊口,扶老携幼,尽自己的责任。

  臧健和让善于画黄河的朋友给她画了一幅梅花,挂在家里,说梅花有生命力。她也和这梅花一样。

本版导读

2019-02-16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