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育儿负担 就有人愿意多生吗

2019-04-26 来源: 作者:余胜良

  【念念有余】

  与养育孩子的热情相比,现代人更关注自己是否过得幸福。

  余胜良

  

  一旦说到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问题,许多人就会吐槽归结为育儿成本高上面,好像按方抓药,政府一旦为小年轻们解决育儿压力,就能立马让小年轻燃起激情,担负起未来责任一样。

  这些吐槽主要包括:各种兴趣班需要钱,医疗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需要钱。医疗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增加了选择,没什么不好,有钱可以增加选择,进更好的医院,去更好的学校。凭什么让有钱的没钱的只能选同样的服务?公平是什么?难道上一代的努力不能在下一代的待遇上有所体现?进一步讲,现在中国的公立医疗和公立教育,在全世界来看都做得很不错,国人已可享受相对低廉的服务。至于全面免费医疗,那只能听起来很美好,经不起推敲。

  有人主张延长女性生育孩子的时间。这是馊主意。延长女性照顾孩子的假期,会更加降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现在很多女士不敢生,就是怕工作上有什么闪失。

  美国生育率高,主要是非洲裔拉美裔高,各种幼儿设施完备,妇女地位高。养育孩子有政府补助就更好了,有些国家为了鼓励生育,给孩子不少补贴——有些贫穷家庭,就靠着多生孩子的补贴,日子就过得不错;奶粉价格低,里面也含有政府补贴。

  这被好多人拿来做范例,但应该强调的是,这些地方生育率照样没提上来,远远达不到一对夫妇两个孩子的水准。很少有人为了占政府这一点便宜,就放开子宫。还有一种建议是,提高刺激强度,增加生育满足感。问题是能让家庭提高生育率的强度,国家根本负担不起。

  既然有这样的先例,凭什么认为中国提高了相应福利待遇,就能让家庭多生孩子?

  还有人认为,应该解放妇女,提高男性工资,让妇女在家里带孩子,就能提高生育率。传统上妇女是在家里带孩子,现在还有很多国家的妇女在生孩子后在家里带孩子,一般是因为保姆工资太高。日本妇女在家带孩子的比例很高,但日本生育率很低。

  以前,社会扁平化,大家一起受穷,封建社会就是如此。现在虽然塔尖的人依然不多,但从底层到高层的层次和空间拉开了,好不容易拥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人,很害怕生活质量下降,而生孩子很可怕的一点就在于孩子前途的不确定性,对孩子培育的焦虑,不是因为没有学上,而是因为没有好学校上,害怕孩子将来成为竞争失败者——这一切都可能降低生活质量。

  这种担忧永远无解。一旦有了孩子,就要参与各种选拔,有选拔就只有少数人能跑到前面,高考只是一方面。家长只能被动投入到这个教育竞赛中,就是那些看起来很佛系的家长,也难以冷静下来,不适应国内教育,就花更多钱参加国际教育。

  孩子增多,就意味着投入更多,养育多个孩子肯定没有养育少量孩子更容易出精品。现在不是按人头而是按能取酬,接受更好的教育,意味着能力提高,薪酬提高不止一倍。这种认知越深入,对生育的态度越冷淡。

  与养育孩子的热情相比,现代人更关注自己是否过得幸福,现代人关注自我价值,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强。受教育程度和自我价值觉醒有直接关系,男女都如此,女性更明显。以前女性受教育机会少,现在受教育普遍,不愿做生育机器,将自己的青春都用来生育后代,生育的痛苦倒是其次,赚钱能力成为标签后,每个人都要靠薪酬背书价值,生育对职场生涯影响甚大。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版导读

2019-04-26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