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支配的选择

2019-06-12 来源: 作者:余胜良

  【念念有余】

  人们对痛苦的感知,甚于欢乐。疼痛帮我们做出了选择和指引。

  余胜良

  

  我们喜欢阅读带有暗黑色彩的诡异故事,喜欢看恐怖电影,喜欢看凶杀打斗和纠纷的新闻。

  现在,各种关于中美贸易纠纷的报道充斥在媒体和我们的饭桌上。我们格外关注经济增速下行,行业不景气的报道,也格外关注某某失业,某某收入下降。

  如果有人预测未来经济会倒退,必定更能吸引读者,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而是我们害怕倒退,我们对疼痛的感知太深刻了。

  我大概在初中之前,听到过生病和疼痛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说法,深感充满矛盾之美。

  摔倒了会疼,膝盖会破皮;割草割到了脚,脚会发炎,腹股沟扁桃体就会发炎,疼痛很长时间。在农村,摔胳膊断腿的事情经常能遇到,这些疼痛就会提醒我们要注意,下一次要小心,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生病会难受,疼痛会难受——换个角度看,这些难受是为了提醒我们要注意,开启防卫模式,调动身体的资源,让我们避免受到进一步伤害。

  疼痛的含义相当于提醒我们止损,已经有一部分损失,就不要继续损失下去。如果没有疼痛,我们就很难意识到目前正在损失,也就不会采取行动,那么身体就会像个巨大的漏勺,把我们的生命和营养都漏下去。

  很多影视剧有一个情节设置,就是某些打斗角色服用了某些药,或者做了某些改造后,对疼痛不敏感或完全不知道疼痛,从而大幅提升战斗力。我觉得这个情节很难站得住脚,服药后可能极短期内战斗力会提高,但是稍微时间一长,没有任何自我保护机能,必然意味着身体机能无法协调,无法调动资源补充,很快会因为失血或者其他原因而死。

  对疼痛的恐惧是天生的,对疼痛的规避也是天生的。

  站在高处,大多数人都会害怕,脚底酸,站在玻璃桥面上更会害怕,因为潜意识里玻璃桥面不结实,因为预料到摔下来会疼痛。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么高的地方摔下去过,但是知道从这么高的地方摔下去是什么结果。

  孩子们学走路,就知道要扶东西,这样才会牢稳不会摔倒,小孩儿知道走楼梯摔下去会疼,所以下楼梯的姿势和大人不同,孩子会倒过身子,爬在地上,脚先下去,探到地面,身子再下。大人如果从树上下来,从房顶徒手攀援下来也会使用,更多攀附对象提高了安全系数。

  人类可以从别人的疼痛中吸取经验。

  让孩子碰开水杯子,让他知道水杯很烫,作势缩回手,下次,你作势缩回手,他也就不会去碰,他选择相信你,疼痛的记忆在他手上也苏醒了。

  我们喜欢听鬼故事,一旦有人说起可怕的事情我们都会安静下来,仔细聆听,不放过细节,好让自己不犯错误,不去体验类似的疼痛。

  听到一个说法,孕妇愿意再生,是因为时间长了之后,无法再度回忆起生产时的疼痛,因为这种疼痛太过剧烈,所以身体会做一些调整,选择忘记。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儿,时间会淡漠一切,包括疼痛,这是上天爱人。

  实际上,我们也很难真正记忆疼痛到底有多疼,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摔断过胳膊,现在就不记得到底有多疼痛。这应该也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部分。

  淡忘是为了让我们日子好过一点,但是我们身体打包记忆了下来当时的情景,我们知道如果再度发生会非常疼痛。所以要解读一个人就要去追溯他的过去,要知道他受过哪些疼痛,以及在疼痛时的反应,这会决定他采取什么行动来规避这些疼痛,以及再度遇到疼痛时的行为。

  我母亲那辈,就是小时候饥肠辘辘那一代,已经没有饥饿之虞了,还对食物有着神经般的爱护,他们这一代就是拜食物教。他们就时刻害怕大锅饭,害怕粮食匮乏,害怕返回贫穷之中。

  群体对疼痛的认知有差异,没有疼痛记忆者会左右前进方向。比如很多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也缺少认知,不知道没饭吃的贫穷滋味,也缺少对这一前景的警醒。就像孩子可以学习一样,他们这部分群体其实可以从他人的描述中体会个中滋味。

  人们宁可让渡一部分欢乐,来选择没有恐惧和疼痛的日子。人们对痛苦的感知,甚于欢乐。疼痛帮我们做出了选择和指引。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版导读

2019-06-12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