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扭的瓜不甜

2019-08-06 来源: 作者:木木

  木木

  

  偌大的北京城里,正经的西餐厅也不少,名气比较大的,展览馆边儿上、1954年就开业的莫斯科餐厅应该算一个。

  虽然菜品就那样,服务也还说得过去,但“老莫”的就餐环境却绝对是独一无二,除了餐桌、餐椅、餐具之类的都挺讲究之外,最让人喜欢之处,就是整个餐厅特别敞亮、华丽,屋顶极高。因为本身就是展览馆建筑群的一部分,高高的穹顶,应该也是俄式风格,在这种环境下用餐,就多多少少有点儿“国宴”的感觉。

  就餐环境讲究,食客当然也就比较讲究,除了衣着、举止比较讲究外,关键是说话也比较讲究,没人高声大嗓地嚷嚷,无论是召唤服务员,还是相互之间交流,都轻言细语,格外礼貌。这倒证明,在公共场合,中国人也是能小声说话的。方方面面都讲究,整体的就餐氛围于是就文雅起来,身处其间,人们的心情当然就比较放松、舒服。

  与“老莫”们不同,在北京吃饭,当然也有热闹的地方,“路边摊儿”、“大排档”就不说了,更有名的,当属打着“老北京”旗号的那些饭馆。

  虽然老板和伙计可能没几个真正的老北京人,但这类饭馆还是在形式上继承了“老北京”的气质。食客一进一出,周围的伙计,别管正干着什么,马上异口同声扯着嗓子“喊号子”,无非是“来啦”、“慢走”之类的客气话儿,但因了音量大、气势足,食客听了,便格外振奋。伙计热情,食客也就不拿自己当外人,无论是相互之间交谈,还是给伙计提要求,也都使劲嚷嚷——不嚷嚷也不行。当然还有更讲究的餐馆,把戏台搭在大厅里,锣鼓点儿一响,演员一亮相,感觉房顶都一跳一跳的。在这种地方吃饭,图的就是个热闹和痛快。

  两种地方吃饭,各有各的好,于食客而言,有专爱的,也有兼爱的,但“走哪段山路唱哪段歌”,调调儿绝不会搞错。外人绝用不着担心,在“老莫”用餐的食客,会扯着“老北京”的嗓子,议论奶油蘑菇汤的味道是否足够正宗;也无需多虑,在“老北京”饭馆“搓饭”的酒友,会正襟危坐、小心翼翼地默默品味“老北京炸酱面”的咸淡。不正常的事情,正常人原本就不会干。

  在两种地方吃饭,摆出两种不同的架势、不同的心情,于外人而言,当然不能硬给二者分出个孰俗孰雅、孰高孰下、孰优孰劣,什么人有什么爱好,或者什么时候有什么爱好,很个体的事,只要各自觉着舒服,他人无需置喙。

  如果偏有好事者,抱了让“老北京”高雅一些,或者让“老莫”更接地气儿的目的,非把两者绑到一起不可,还要把两者之间的“隔断”彻底打通,并美其名曰“文化交流”、“文化交融”,大约就属于没事儿挑事儿了。两边儿食客的习惯和心境被扰乱,自然谁看谁都不顺眼,绝无和谐的可能性;双方不和谐,给双方出难题的人,恐怕也很难舒服得了。

  当然,在现实中,肯定是没人会干这种无脑之事的。但没人干这种事,不意味着没人干类似的事。一片森林,有大树、有灌木、有小草,才是一片自然、健康且有生命力的森林;不承认差异化,非把大家搞得整齐划一不可,得到的就绝不是一片正常的森林,不可持续,没有前途。

  个中道理虽然很清楚,但习惯如此“硬搞”的人还是不少,本质上讲,在这些人的意识深处,还是支配欲望过强。过强的支配欲,极有可能打破自然生态,最终导致的结果,一定是整个生态系统被破坏。以此态度推动工作,也是一种偷懒的做法,最后也很难得到一个和谐的局面。也是,别人正蹲在吵吵闹闹的小饭馆,高高兴兴、自由自在地“吸溜”炸酱面,你非把他拉进莫斯科餐厅去做绅士,总归不是个正常事。

  既然现在走的是市场经济的路,许多事完全就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做即可,外界的扰动,最好还是能少则少,那种“霸王硬上弓”的做法,实在不合时宜,因为那既让受者不舒服,也很难有什么好效果。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还是很有道理的。“不强扭”,在当代环境下,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方法,自然且和谐,最终的效果还很好。

本版导读

2019-08-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