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底气来自科技力量增强

2020-04-10 来源: 作者:余胜良

  【念念有余】

  现代农业经验说明,不能藏粮于地,而是要藏粮于技。

  余胜良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全世界担心的不是粮食够不够吃,而是粮食太多吃不完。

  种植是个古老的职业,人们学会种植以后才定居下来,才有了频繁的交流,才有了城市和现代文明,中国人向来重农抑商,就是因为觉得粮食才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在大多数时间,农业是多数人从事的职业,是一个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

  但现在,农业连年丰产稳收,在经济结构中占比却越来越小。人们对农业越来越熟视无睹,正是因为越来越不是问题,多数人平时才不会去关注,就像看待水电煤一样,人们认为粮食应该一直都能出现在餐桌上。

  很多人进城务工,年轻人都不在农村了,农业很危险说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遇到什么危险。

  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力量的提升。

  在豫中平原,上世纪90年代一亩小麦产量1000斤,现在一亩地产量1400斤,一个八旬老人照顾的土地数量,可以顶上上世纪90年代一大家人,这是1978年前远远不能想象的。

  老人耕作还有充足的时间可供休息,以前需要一家人无休止的劳动,而现在这些都能相对轻松地完成。以以前耕作的工具蓄力为例,需要半夜添喂草料,现在都解放了。

  听老人们讲,解放前,一亩地小麦的产量为两百斤左右,长长的麦秆上顶着一个小小的麦穗。扑上去再多劳力,施再多有机肥,产量也不会有大的变化,解放后很多年也还是这样。

  这些不能想象的改变,来源于技术能力的极大提升。粮食增产来自于几个关键方面,良种推广,化肥和农药的大规模使用,还有灌溉技术,当然大规模种植基本上不灌溉,还有就是机器取代蓄力和人力。

  机器不能完全取代蓄力和人力的经济作物,比如种植烟叶和辣椒,成本就要高很多。

  所以现在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越是农业占比小的国家,越是农业从业者少的国家,粮食越不是问题,越是农业从业者多的国家,越是农业占比高的国家,反而越危险。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多数人只能将劳力用在农业上,没有其他获得财富的途径,劳动获得仅是糊口而已,一旦遇到灾荒,反而更危险。

  农业技术提高不仅仅出现在中国,而是全球现象,以印度为例,印度经历过绿色革命后,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印度的粮食产量每年约为3亿吨,占据世界第三位,其大米和小麦产量位居全球第二位(其小麦的产量仅次于大米),仅次于中国。

  目前,印度是全球最重要的大米出口国。6年前印度小麦出口量曾达到650万吨,但去年的出口量仅有22.6万吨。由于出口不畅,目前印度小麦库存达到3900多万吨,是正常年景的2倍。

  越南泰国也是如此,很多国家借助技术变革,成为粮食出口国。

  粮食供应一直充足,如果粮食种出来吃不完,价格就会下降,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浪费掉。农民收入反而更没保障,所以很多国家在给粮食价格补贴的同时,还在减少土地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

  只有保证一定的种植面积,才能保障一定量的粮食产出,但是现代农业经验说明,不能藏粮于地,而是要藏粮于技,只要有技术,就可以保证粮食产量,在粮食紧张时,可以很快恢复供给。如果一味扩大粮食产量,对农业只会产生负作用。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版导读

2020-04-10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