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廷 愿人间无痛

2020-08-17 来源: 作者:张凤春
  郑宇/摄 本版制图:官兵

  特约记者 张凤春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今年6月到广东调研时,专程到位于深圳光明区的迈瑞医疗生产制造中心考察,对迈瑞医疗在疫情中迎难而上、快速反应、高效配合的贡献表示肯定,对迈瑞医疗近30年来取得的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成就表示赞叹,称赞迈瑞医疗为国争光。迈瑞作为抗疫的幕后功臣开始被社会广泛关注。

  其实,早在新冠疫情初发时,迈瑞医疗就成立了疫情应对领导小组,由公司董事长李西廷任总指挥。大年初二,公司就把正在休假的员工火速召回,启动规模化复工,两班倒加急生产,短短半个月向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交付设备3000余台,其后在全国范围内累计紧急交付医疗设备超过8万台。

  后来疫情在欧美蔓延,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供不应求,迈瑞扩大产能全球驰援,发往海外的核心设备超过10万台。

  迈瑞医疗成为抗疫中坚力量,同时公司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元,成为创业板龙头,这也让一向低调的迈瑞创始人李西廷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从贫寒农家子弟到医械行业领军人物,李西廷的丰富经历堪称中国梦缩影。

  走出大山

  穿上军装 从“门缝”里跻身中科大 留学法国

  

  李西廷1951年出生于安徽砀山,少时家境贫寒,但艰苦的环境培养了他自强不息的品格,也让他学会珍惜人生当中的每一次机遇。

  1969年,李西廷18岁时,适逢部队到当地招募工程兵,去湖北神农架修路,很苦,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参军。在那个年代,这是年轻人走向外面世界仅有的一条路,李西廷迈出了人生关键一步。

  多年以后,回忆起当年吃不饱睡不好的军旅岁月,李西廷说:“这段难得的人生经历就像磨刀石一样磨砺了自己的个性,让此后的人生,再大的苦也不会觉得苦,再大的难也敢于攻坚克难。”

  经受住了这一轮脱胎换骨的考验之后,苦尽甘来。1973年,国家举行了十年动乱期间唯一的一次高考,招收两年以上经验的工农兵上大学深造,李西廷四年军龄根红苗正,完全符合报名条件。

  李西廷后来形容这次机遇就像命运之神打开了一道转瞬即逝的门缝,自己恰好走到了门边,“除去政审合格,成绩也要达标,同时还必须未婚。这些条件筛掉很多人,让我脱颖而出,数理化一举考到全县第二名,结果就被同处在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录取。”李西廷虽然不信命,但却坦承这的确是人生的多重机缘巧合的结果,只要稍微改变一两个条件,都无法挤过这道门缝。

  1973年,李西廷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低温物理专业。时至今日,回忆起“南七技校”的流金岁月,李西廷内心里都充满无尽的骄傲与感恩。“校园文化对世界观的形成影响非常大,像华罗庚曾任数学系主任,钱学森曾是物理系主任,这些大科学家一直到死都在科研岗位上,这种‘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成为我们科大人一生的榜样。”至今依然全职操盘迈瑞医疗的李西廷说。

  大学毕业后,李西廷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汉物理所,负责低温工程工作。文革刚结束,举国拨乱反正,迎来了老校长郭沫若提出的“科学的春天”,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拼搏,此时的李西廷堪称又红又专,业务上攻坚克难,技术上勤奋好学,很快获得同事赞扬与领导肯定。

  这些付出为他赢得了下一次命运转折机会。1980年,中科院系统与法国互换80名访问学者,经过选拔与考试,李西廷因表现优异顺利到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深造三年,主攻超导磁体,这一经历让他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都有了更直观感受,也让他坚信唯有以开放的格局融入国际社会,才能最快推动科学进步与经济发展。

  南下特区

  袁庚支持下海创业 取得中国最早风投

  

  1983年,李西廷学成回国被中科院分配到了深圳的安科公司,后者是中国科学院与美国上市公司Analogic合资成立的中国最早的高科技医疗器械公司,主营磁共振成像,正是他在法国所学专业。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样一家先进企业却沿用了内地国企体制,主要负责人由内地领导兼任,战略及管理与深圳的改革开放气氛形成强烈反差。

  尽管李西廷很快成为公司技术骨干,还当上办公室主任,但这种氛围和风格让他感到窒息:“时间一长,内心开始迷茫,未来一眼就看到头了,做点事情又束手束脚。要实现人生的价值,还是要走出去才可能干一番事业。”

  这期间,李西廷回家省亲,看到县城医院的手术室里只有一张普通病床,唯一的医疗器械就是一个血压计,与自己在国外看到的医疗条件天壤之别。这也深深触动了他,自己作为专业人士有责任有义务改变这种落后现状,开发更多的先进医疗设备,抢救更多宝贵生命。

  在这两种因素的推动下,1991年,不惑之年的李西廷下海创业,希望填补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的诸多空白。

  那个时候个人成立公司还是很难的事,折腾了近半年,迟迟无法注册。幸好蛇口招商局负责人袁庚得知此事,亲自出面协调:“年轻人想出来创业,就让他们试一试嘛。”这样迈瑞才得以成功面世。李西廷提起这位长者,至今仍然无限崇敬,深情缅怀,当年教导之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彼时深圳市政府正主抓科技兴市,迈瑞医疗的自主创新得到了科技局高度重视,主动提供95万元借款,顺利解决了初期的研发费用。

  迈瑞也不负众望,次年即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1993年又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多参数监护仪,遗憾的是当时主要竞争对手都是国外知名企业,想打开市场相当困难。

  创业初期的迈瑞医疗只好以贸养研,很多迈瑞元老都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展览会,迈瑞医疗仅拿到36万元的订单。尽管如此,据说李西廷签合同时手都在发抖。他说,一方面激动于公司有了活命钱,一方面也是暗下决心,要让自主研发品牌受到市场欢迎。

  迈瑞医疗对研发的坚持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垂青,1997年美国华登国际资本投资200万美元,为中国最早引进风投案例。这也成为迈瑞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此后迈瑞医疗进入第二发展阶段——自主研发期,研发力量进一步加强,对代理业务依赖渐次减轻,开始与洋对手正面交锋。

  迈向世界

  登陆纽交所 海外并购 用资本运营弯道超车

  

  李西廷认为2003年以后,是迈瑞医疗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成功国际化以及专业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只有成功占领北美市场才算得上真正的国际品牌,李西廷为此采取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收购美国一家有500多人的当地服务公司,与本土企业站到同一起跑线,事后证明这是极关键的一步。

  第二步则是用性价比打动当地医疗机构。美国的医院经常组织三五十家的联合采购,所有厂家供应产品都一起投标供医院联合专家组盲测打分。迈瑞医疗每次打分都较为领先,加上价格优势,终于用实力拼出一条生路。

  第三步则是用资本市场打品牌。2006年,李西廷把迈瑞送进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第一家海外上市公司。李西廷开玩笑说:“以前美国客户会担心你这中国企业会不会跑掉,上市以后,就可以让他们放心了,出问题可以到纽交所找我们。”

  迈瑞医疗的品牌开始在美国以及全球得到认可,但李西廷仍然觉得步子不够快, 他发现超常规发展最好办法就是收购兼并,可以快速获得市场、提升技术、吸纳人才、拓展产品,一举数得,这一战略决策成为迈瑞后来居上的关键一步。

  最令李西廷满意的是2008年成功收购美国Datascope生命信息监护业务,让迈瑞迅速跻身全球监护领域前三大品牌;2013年又投资1亿多美元拿下位于美国加州的Zonare,成为了世界高端放射领域的领军企业。

  到2014年,迈瑞医疗在海内外通过并购控股13家专业优秀企业,让迈瑞多条产品线快速成长,同时拥有海外经销商超过2200家,产品遍布亚洲、欧洲、北美以及拉美等主要区域,海外市场的销售已占到其总收入的一半,迈瑞翻开了新的发展篇章。

  回归A股

  领军中国医械行业 跻身创业板龙头

  

  迈瑞打开了海外销售市场,但同时却受困于美国的资本市场。李西廷说,首先是美国上市维护成本太高,每年都要支付上千万美元费用;其次是做空机构炮制无中生有的报告,让上市公司疲于奔命;再有就是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科技公司不了解、不信任,导致迈瑞的研发创新无法得到合理估值。

  因此,李西廷果断决定回归国内资本市场。2016年,迈瑞医疗以33亿美元完成私有化,经过两年审核等待,2018年10月16日,成功登陆创业板,上市三天后总市值突破千亿元,深受投资者追捧。

  有了资本的支持,迈瑞医疗更加专注于创新,坚持每年投下总收入10%的资金作为研发费用,位列A股上市公司前十名。迈瑞如今建有八大研发中心,拥有2500多名研发工程师,分布在深圳、南京、北京、美国硅谷、新泽西和西雅图等地,第九大研发中心——武汉研究院也已开建。

  迈瑞医疗已是技术专利发明最多的医疗企业,总申请量近5000项,约15%为美国欧洲发明专利。2017年,公司参与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8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发明专利拥有量前50名企业名单中,迈瑞医疗是唯一上榜的医疗器械企业。2019年全球医疗设备供应商排行榜中位列第42位。公司每年推出7到10款新产品,累计创造中国医疗器械产品数十项全国第一。

  在国内,迈瑞医疗产品应用于近11万家医疗机构,服务于99%以上的三甲医院。在海外,迈瑞医疗拥有39家子公司,全球员工近万人,产品远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迈瑞医疗已进入约2/3的医院、近万家医疗机构,全美排名前十的心脏医院,已有九家在使用迈瑞医疗的产品,迈瑞医疗赢得了顶级临床专家与管理者的认可。

  李西廷总结道:“如果说迈瑞的发展在上一个十年靠的是性价比红利,这一个十年靠的是领先行业的工程师红利和品牌红利,那么引领迈瑞未来黄金十年大发展的,必定是创新成长红利。”谈及未来,李西廷表示,希望能再用几年时间,跻身销售规模全球前二十行列,同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能再翻一到两番,争取达到20%~30%水平。

  社会责任

  科技抢救生命 爱心回报家国

  

  面对今天的成绩,李西廷说:“我们并不觉得迈瑞很成功,论规模论名气都比华为差得太远,勉强在医疗行业有点成绩。迈瑞就像一个刚近而立之年的年轻人,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他认为企业家除去实现经营目标,还应该更多承担社会责任。

  在SARS暴发、新疆地震、印度洋海啸、“碧利斯”南方洪灾、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李西廷都会带领迈瑞第一时间捐赠医疗设备,同时公司与个人还积极捐款捐物。为支持扶贫和教育事业发展,迈瑞医疗在多地捐建希望小学,设立教育基金,捐赠扶贫资金。

  但在李西廷看来,企业家最高级的社会责任是移风易俗,这才是他这么多年从事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深层渴望与追求。其中对AED(即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推广最能代表他的理念。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50多万人死于心脏骤停未及时救治,若能在“黄金4分钟”应用AED,大概率能将病人从死亡线拉回。每10万人AED配有量美国为400多台,但中国不到1台。

  从2004年起,李西廷带领迈瑞为此做了三件事情:一是为立项自主研发中国的AED产品;二是推动国家立法普及AED;三是为中国医疗界引进AED理念,不遗余力宣传、培训,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技能。

  到2013年,迈瑞首台自主研发AED成功投放市场,改写了国际巨头垄断市场的历史,帮助挽救更多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经过十多年持续努力,国内众多机构和场所纷纷配备了迈瑞医疗的“急救神器”AED,让他内心倍感欣慰。

  李西廷认为,这才是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想方式:用产品创新填补需求空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移风易俗,最终推动全社会观念转变、生活方式变革,一起帮助最有需要的人,愿天下无病,人间无痛。

本版导读

2020-08-17

资本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