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传统周期束缚需要新的工作思路

2020-08-28 来源: 作者:木木

  【缘木求鱼】

  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使最新的科学技术能充分发挥支持力量。

  木木

  

  2018年8月猪瘟疫情爆发后,国内的猪肉价格一直居高不下。面对这种局面,人们的本能反应,往往是增加供给。现实情况似乎也顺应了这种本能反应,许多“大佬儿”级别的商业人物以及一些大企业,都高调跨界进入养猪业。但猪肉供应的恢复,显然并不很容易。

  其实,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2014年我国猪肉需求达到5719万吨的顶峰之后,就一路走低,这也带动了猪肉价格的一路走低,进而导致养殖企业开始周期性的“减产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猪瘟疫情导致的扑杀量,仅仅产生了极轻微的叠加影响。2018年8月1日,辽宁省发现首例瘟猪疫情,到2019年初,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在24个发生疫情的省份里,有21个解除了封锁。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全国累计扑杀生猪91.6万头,相对于2018年全年超过6.9亿头的生猪出栏量,这0.13%的“减损”对猪肉价格的提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019年,全国生猪存栏量、出栏量以及猪肉产量,分别是31041万头、54419万头和4255万吨,同比分别下跌了27.5%、21.6%和21.3%,相较于比较稳定的人均年消费猪肉量40公斤的量(总量5600万吨左右),这种幅度的下降,对随后猪肉价格的持续走高,发挥了决定性影响。从这几年的数字看,猪肉价格的波动,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周期束缚,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对经济和社会预期的稳定显然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但与此前有所不同的是,猪肉价格高位盘桓,对供应增加的刺激效果似乎不太明显。从今年上半年的数字看,供应仍不乐观,全国生猪出栏量25103万头,同比下降19.9%,生猪存栏量3.40亿头,同比下降2.2%,猪肉产量1998万吨,同比下降19.1%。虽然有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但这种短期扰动因素很难产生决定性作用,供应端还是有问题。增加供应量,并根据需求量以及需求预期稳定供应量,尽力跳出传统周期的束缚,显然需要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从现实供应情况看,虽然有许多跨界援军疾驰而来,但毕竟“隔行如隔山”,这些援军要形成真正的“战斗力”,发挥真正的作用,显然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耐心等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援军甘于跨界、甚至转行,明显是奔着短期猪肉价格走高导致的丰厚利润而来,而且,许多人一门心思走的是“高端路线”。因此,对这类援军助力熨平价格曲线的作用,不应过于乐观。

  比较现实的是,增加供应并稳定住供应,显然需要多角度入手,尤其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对原有的养猪大企业,继续采取支持政策,促其继续提高产能和市场份额,从现有数据看,9家上市养猪企业的市场份额很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理论上集约化养殖有利于养殖成本的控制和供应量的稳定和可预期,但其间也有许多制约因素在发挥力量,对此必须综合施策。另一方面,对中小养猪企业的支持政策也要更有针对性,恐怕要多在帮扶、疏导上下功夫,企业显然更需要的是具体的指导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的命令。

  除了继续对养猪企业综合支持外,一些制约生猪生产的外部因素,也要加大力度予以解决。比如,养猪企业排污带来的环保问题,是否能够从政府层面牵头,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相关科研资源,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利用最新科技,对生猪排泄物的处理,力争给出一个比较妥善、比较彻底且方便行业复制的解决方案。

  这类很具体、很有针对性的工作,既有助于猪肉供应量短期内的恢复,对保持长期的稳定供应也有极大帮助,对养猪行业摆脱传统周期的束缚,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稳定的、可预期的供应,极为重要,面临短缺的时候,登高一呼“加快生产”式的工作方式显然已经太落伍了,对增加供应的鼓励,应该落实到具体、细致、更有针对性的一系列举措上,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使最新的科学技术能充分发挥支持力量。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版导读

2020-08-28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