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中的故事不能偏听偏信

2021-06-03 来源: 作者:木木

  木木

  

  教别人做生意、炒股票,是现在“朋友圈”里的重头戏。这其实就是一个单向灌输的游戏。于说者而言,听者有无反应、有多大反应,实在是无所谓的事情,正如姜太公在意的并非水中之鱼。因此,听众对所闻之言,或者不要太认真,听听就算了,或者就要多角度琢磨,以防掉到坑里去。

  前几天,某“姜太公”在一篇例行“钓鱼文”里阐述“5.0版本的商学心法”时,下了这样一个论断——(现在)“高手都在讲故事,笨蛋才在讲道理”。确实有点儿当头棒喝的气势。站在教训徒弟的角度观察,“老师”如此棒喝,道理倒也讲得通,即,沟通要得法,尤其在惦记别人兜里钱的时候,就更要有“取法乎上”的追求。

  这当然是“姜太公”的立场,如果换成“鱼”的视角,或许就有另外的道理,比如啊,对那些高高在上、口沫横飞、把故事讲得格外鲜活灵动的家伙,“鱼”们是不是就该格外警醒些?这个逻辑,问题不大,卖的太精明,买的就会加小心,向来如此。古人说,“大道至简”。如果按照“姜太公”的逻辑顺推下去,遵循“大道”者,简直就是十足的笨蛋了。

  “猫有猫道,狗有狗道”。别管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掘第一桶或者第几桶金,“姜太公”怎么讲故事,是“姜太公”的自由,但“鱼”们最好还是多留心眼儿,尤其是身家微薄的小户,经商、炒股事关重大,还是需要认真对待——认真对待的最重要标识就是不偏听偏信,面对问题能多角度琢磨。

  其实,以贩售经商、炒股“不传之秘”为生者,其言行是存在逻辑硬伤的——怀里真揣了《九阴真经》,早就闭门苦练去了,怎么可能满世界吆喝着卖副本?古今中外,但凡经商、炒股有所成者,又有哪一个是得益于这样的副本呢?从这个角度看,经常在朋友圈里“扮戏”者,经营的不过也是养家糊口的生意罢了。明确了这一点,听众在听“戏词儿”的时候,就不至于太入戏。

  与“姜太公”保持足够的距离,是“鱼”们降低破财概率的一大法宝。平心而论,若论讲故事的本领,股票市场中的“大神”显然要比“朋友圈”里的“教师爷”高明得多。但凡有点儿记性的,类似的“大神”就能数出一大堆。无论是当年“蓝田”的“鸭利润”,还是“银广夏”的出口神迹,以及其他版本虽不同、内容差不多的故事,现在回头看,故事讲得越精彩,投资者反而要越小心。这里面的逻辑其实也简单得很,真有精彩“戏文”了,肯定是自己偷偷先咀嚼,怎么可能第一时间就拿出来“奇文共赏析”?顺着这个逻辑,真到“锣鼓喧天”的时候,肯定就要格外长点心。毕竟,股票市场是利益猬集之地,投资者入市都惦记着赚到钱,市场气氛就难免有点儿不一般。

  总而言之一句话,听故事的不能顺着讲故事的劲儿偏听偏信,自己还要多用心。5月31日,苏州检方以涉嫌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骗购外汇罪,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等,对“康得新”及钟玉等公司高管依法向苏州市中院提起公诉。同日,“康得新”退市摘牌。一季度末的数据,“康得新”在册股东居然达13.31万之众。这么多投资者身陷其中,肯定原因各异,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真的相信了“康得新”当年所编故事的投资者,也大有人在。

  要想免于这样的遭遇,除了可寄希望于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法律监管框架下的整肃、严打之外,投资者也要约束好自己,凡事三思,想不通逻辑,宁可不赚钱,也不能草率行事,尤其听到格外精彩的故事时,就更要小心,毕竟覆车多多,否则,偏听偏信陷到故事里,最终的结果十有八九不美妙。

本版导读

2021-06-0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