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覆盖率 发挥保险减震功能

2021-07-23 来源: 作者:邓雄鹰

  证券时报记者 邓雄鹰

  

  近日,河南多地遭遇罕见强降雨天气,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警钟一再敲响,保险“发条”理应不能松懈。

  河南暴雨发生之后,保险业表现非常积极,主动担起社会责任。多家保险公司第一时间开通理赔绿色通道,推出多项措施协助抢险救灾。据相关统计,截至7月21日,保险机构接到相关报案3万余件,涉及身故赔付、车险赔付、医疗赔付、农险赔付等。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近几年我国保险赔付在自然灾害损失中的平均占比为10%。目前河南暴雨灾害造成的损失尚无法确算,由于车险投保率高,最终保险赔付有可能高于这一比例,如果投保率低的农村损失更大,也可能不到10%。

  即便如此,这一比例仍将远高于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不足1%,显示近年来保险业在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不过,与灾害造成的损失相比,保险赔款在灾害损失中的占比仍然较低,与国际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

  一位资深的保险行业专家对记者表示,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中,全球保险赔付的平均比例为30%,而我国只有10%。这是一个根本差距,必须提高保障程度和保险覆盖率,才能真正发挥保险的核心作用,提高保障程度,减少自然灾害对政府财政和家庭、企业支出的依赖,提高社会的韧性。从河南暴雨灾害保险报案的险种比例来看,目前车险报案超50%,意味着相当数量的家财、企财损失无法通过保险机制分摊。

  损失分摊是保险的核心。如果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功能弱化,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国家财政、募捐和家庭个人仍不得不承担着主要“买单者”的角色,同时保险业长期积淀的灾害防范和救助手段也难以最大化发挥效力。

  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sigma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20亿美元。自1970年以来,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皆呈上升趋势,而且还将继续下去。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保险制度给社会和国民带来的分散风险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如何进一步拓展保险覆盖深度,是今后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通常而言,通过保险机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有三大方向:一是建立巨灾保险机制,通过保险机制让政府的救灾应急预算更加平稳、可预测;二是通过宣导、机制设计等多种方法,根本上提高家财险、企财险等保险的覆盖率和渗透度,构建家庭和个人的风险防护林;三是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发挥防灾减灾效果,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无论是哪种方式,核心是需要提升全社会对保险业的正确认知,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城市以及家庭风险管理的计划之中,方能搭建比较系统和完善的自然灾害防护网。

  总体而言,我国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宣传教育、构建国内外防灾减灾交流平台,并借鉴国外防灾减灾经验和技术,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当然,同时也要大力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从根本上减缓环境恶化的速度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

本版导读

2021-07-23

机构